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338590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2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认识角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认识角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判断角、画角。3、通
2、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意识。4、在生活中找角,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四、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在一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有哪些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大家还记得长方形和圆长什么样子吗?老师将它们藏在两个红包里面想请大家猜一猜哪个红包里面是是圆哪个红包里面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有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角”。板书:认识角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找角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角
3、我们来找找好吗?出示剪刀、钟面上,红领巾让学生找出上面的角,同时课件抽象出图形角。2、认识角观察我们找的角?它们的身体上有什么呢?(有一个尖尖的点,两条直直的线)在多媒体教室或者我们的学习用品上再找找角,并到前面介绍你的角3、画角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能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画角,指名上台演示。咱们给这个尖尖的点起一个名字好不好(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你想给它叫什么?(边)师讲解: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角内画一圆弧,写上1,记作:∠1,读作:角1。在你画的角上标一标。4、判断角现在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下面老师想邀请你们当小法官为我们的造角工厂打假
4、,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5、标角在下面的图形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找一个同学到多媒体上画,其他生在书上找。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1、第一关:我是小画家,我能借助三角板画出一个角,并描出这个角的边和顶点。2、第二关:我是小侦探,我能在下面的图形中各标出三个角。3、第三关:“我”身体里藏了几个角?四、课堂总结:同学们,现在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角,你会怎样来介绍你自己呢?找同学到前面介绍自己。五、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
5、发现角更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大家欣赏一些生活中的角,感受一下角的魅力。六、教学反思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角又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判断角,这样一系列活动来进行,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以提升。具
6、体操作:1、“找”中悟数学 《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角出发,让学生在张开的剪刀、每天带的红领巾、时针分针成角的钟面上找角,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实物上的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抽象出角的形状,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在进一步观察中比较寻找共同点,让学生自己表述自己所认识的角,然后通过自己动手去画一个角,最后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要角色,以加深对角的深刻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
7、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生活中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以发展。2、“动”中思数学 我们都知道“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低年级的孩子要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感知抽象的角的形状以后,让学生记住它的样子,然后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最后抽象出“角有两条直直的边、一个尖尖的顶点”,这个结论是在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感知中发现的,比起老师给与的印象深刻得多,效果自然是大
8、不相同的。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