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63472
大小:437.91 KB
页数:98页
时间:2019-08-20
《PPT-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分析2一、重温化学新课程理念31.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2.化学课程发生的变化目标内容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53.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①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③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6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⑤使
2、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74.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意识上强调反思、自控,对对待同事关系上强调合作、共享。85.化学新课程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96.化学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体现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点,补充和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107.
3、化学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11有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合理的专业技术知识有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有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有基础的教育评价理论128.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的共同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倡导科学探究139.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14(1)化学教学设计的两个层次:化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之前,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与安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教学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认真研究的过程;是
4、对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将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设计与安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15(2)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系统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局部教学设计学年教学设计16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对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情景创设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17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和作用18(一)单元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个单元所涉及到得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
5、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19(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作用以教学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有利于弄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有利于系统地有计划地反馈调节教学过程,从单元整体上较好地落实因材施教,防止缺陷积累。20教学单元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可以从单元整体考虑对学生进行“双基”和能力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21具体而言,实行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整体系统的思想,对课时教学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还有利于从单元整体上积累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22单元设计要求,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单元教
6、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与否,也对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23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教师准确掌握教学进度、把握教学、解读教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会让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知道本单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衔接关系.24单元设计就是整体把握!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教学。结合自己的经验,研究整个单元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整个单元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25(三)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环节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中考分析、学习目标确定与课时划分
7、、分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测试设计、评价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环节。261.初中化学要形成的基本观念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化学的社会观、化学的价值观等。272.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2)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8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1)落实化学课程标准;(2)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3)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4)协调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5)对课堂内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2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