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马哲案例 小岗村

大工马哲案例 小岗村

ID:41251131

大小:8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8-20

大工马哲案例 小岗村_第1页
大工马哲案例 小岗村_第2页
大工马哲案例 小岗村_第3页
大工马哲案例 小岗村_第4页
大工马哲案例 小岗村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工马哲案例 小岗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小岗村的革命24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以“包产到户”一举成名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进典型。当年小岗村人因率先在全国打响“大包干”第一炮而震惊世界,江苏长江村在中国改革的长卷中还未找到自己的立锥之地;20余年后,小岗村居然成了长江村的扶贫对象,甚至连新老两代小岗村领导都要为此而亲自奔忙。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判“现

2、行反革命”的风险,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不无巧合的是,仅仅过了一个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为包产到户正名。截至6月底,全国有86.7%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包于)到户。一年后,中共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改革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对四年来的农村改革给予高度评价。文件决定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撤社建乡。至此,全国实行家庭联产

3、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5%。毫无疑问,小岗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光荣的一笔。资料显示,“大包于”给这小小的村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79年10月,小岗村包于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人均纯收人分别由原来的22元增加到1997年的1300元。实践证明,大包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小岗村无疑是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典型标本。小岗村成名后,几乎每天都要应对各种“

4、场面上的事”。各种参观访问、采访报道还是让小岗人应接不暇。很多人一提及土地刚分到户的那几年,语气中不无神往。粮价高,负担轻。人人都是一身干劲。”但是,小岗村自身的条件注定了小岗村很难走得更远。一位村干部详细分析了小岗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障碍。第一,小岗村是靠农业起步的,至今还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种粮几近赔本的今天.单纯依赖有限的土地资源很难实现二次飞跃。第二,村民们普遍有依赖思想,老是想靠政府扶持,这些年来小富即安,没有什么积累,集体经济到现在还是个空架子。 小岗村的衰落与它自身的问题密切相

5、关。小岗村的整体经济、村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与先进单位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由于受少数人不良倾向的影响,领导班子向心力差,导致了村民人心涣散,以至于小岗村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没有及时有效地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使小岗村的经济始终在低水平上重复……“以前有些村于部工作确实不大实在,尽会搞花架子”一位了解内情的村民介绍说,小岗村一举成名后,各地来村参观访问的人员常年不断,前几任村领导班子在荣誉面前并不是都很清醒,有的村领导见到记者和领导喜欢吹牛,乱放卫星,“明明没有一点企业,有的人就敢

6、在领导面前自己‘造’企业”。他展示了一段前几年某位村领导的“吹牛材料”:今年已组建了3个公司,引进7个项目。这不,与某市新跃华实业有限公司合办的贵金属提炼厂,占地1500平方米的厂房正在兴建;昨天才拉来80多万元的设备;今年3月份,与某市汇丰公司合作的占地9亩的第一个企业小岗电子实业有限公司,首批产品已售出30万元;某国驻上海领事馆援助XX元兴办的综合养殖中心正在实施;环保产品汽车尾气净化器的两条生产线已经投产……这位村民气愤地说“什么3个公司。7个项目,连个影子我们也没见过!”小岗人在积极寻找

7、新的发展之路,虽然还说不清楚究竟该走哪一条路,才能突出重围,但求变、求发展的心情之迫切,却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他们为走哪条路而发生的争议,也都是为了这个村庄的复兴。案例点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学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把一切都管起来,抑制了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连续不断的阶级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打倒“四人帮”之后,规模巨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但是序幕拉

8、开后,改革从哪里发端,从哪里突出,则是原来没有预想到的事。   第一个起到突破和发端作用的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材的18户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民解决饥饿和求生的强烈要求,是向公社化发起的挑战,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先河。由于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全力支持,1982年和1983年的两个中央1号文件承认和赞扬它是“社会集体经济的经营形式”和“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小岗村也在改革之后经过了几年的农业丰收,取得良好收效,成为国内先进典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形式是要建立以家庭为经济单位、个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