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49978
大小:713.51 KB
页数:73页
时间:2019-08-20
《《生本语文课堂》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交流:1.什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2.语文的性质是()!生本课堂文化建构陕西师范大学贺卫东耐人寻味的考试题1.黄花岗起义第三枪是谁开的?2.月夜,诗人望着月亮想起了自己的故乡。请用诗句概括该情境。3.小敏的妈妈今天()和了一盆面。A.huóB.huòC.héD.hú4.鲁迅是中国现代的()、文学家、革命家。长江日报报道:小学一年级组词练习老——老婆亲——亲嘴情——情人勾——勾引学生所编谜语其一:有一样东西,上午和下午一样,昨天和今天一样,上边和下边一样,东边和西边一样。其二:有一个地方,说起来是殿堂,走进去
2、是公堂,盼着它是天堂,其实它是囚房。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悄悄——我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丢——上街时小毛把爸爸丢了。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淘气——风很淘气,把水逗笑了。被教师否定的学生造句:一道语文作业题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1.李姐姐瘫痪了;2.李姐姐顽强地学习;3.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4.李姐姐学会了针灸。(注:正确答案应该是:李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结果有一个孩子写:虽然李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
3、语,可她还是瘫痪了。后来,发现更猛的孩子写道:李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李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顽强地学习,非但学会了多门外语,甚至学会了针灸。李姐姐是那么顽强的学习,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最后还学会了瘫痪。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学会了针灸,又在顽强的学习瘫痪。李姐姐通过顽强的学习,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结果照着一本外文版针灸书把自己扎瘫痪了。两种课堂对比外教进课堂昏睡百年教育即尊重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建构于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培养学生在
4、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对生命的认识、理解、体验,以生命哲学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激励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就应该站在“尊重”的高度,建构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有生命灵气的缺失墨守成规的课堂——缺乏思想人云亦云的课堂——缺乏个性浮光掠影的课堂——缺乏实效机械重复得课堂——缺乏灵气教育的几种病态体现1.知识异化人。2.课堂成为知识的堆积。3.知识的解释成为少数人的话语权!4.知识成为了少数人谋利的工具。5.教师失却了引导的角色。。。。。。。蠢才人才奴才天才旧语文“书本”课堂的特征垄断性-被代表了。标签化-死人
5、为大。重复性-枯燥乏味。机械性-体力劳动。教条化-三心二意。……新语文关键词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而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此相应,人文性、语文实践、开拓语文课程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渐次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热点话语。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课堂究竟是什么?词典中的界定我的基本观点:•课堂是“思维场”•课堂是“情感场”人的“生命发展
6、场”•课堂是“活动场”■价值取向:由“知识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生本”和“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生本: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的天性卢梭: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叶圣陶: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一、生本课堂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一)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二)后现代主义思潮(三)建构主义学习观(四)多元智力理论现实基础(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二)“圣贤文化”与“大众文化”(三)“殿堂美学”与“日常美学”(四)“功名教育”与“幸
7、福教育”(五)“群羊效应”与“个性学习”二、语文生本课堂的特征生活性生命性生成性反思性开放活泼对话协商体验感悟教学相长生本语文教育的四度高度温度厚度长度教学讨论观察课堂,发表看法案例分析生命生命1.出示图片——生命很可爱2.分析课文: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拓展: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歌曲:我要飞的很高评价本课唐江澎:生命的意义观看图旋转的舞女三、语文生本教育的原则立足语文本性。言语活动中培育知情智。文道统一。《三峡》一课的拓展训练课堂镜头一: 拓展思考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
8、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