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44814
大小:3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0
《轻松作文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轻松作文李秀琴师:今天的作文课,我们也来写一篇描绘景物的作文,它有哪些要求呢?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要求。2、学生参加班级。3、教师随机板书并小结,学生进一步体会习作要求。(按一定顺序具体地写出秋天的田野中最有特点的景物)一、联系生活,选择材料。师:你认为秋天的田野里最有特色的景物是什么?学生回答:生1:“一望无垠的金色稻田。”生2:“硕果累累的果园。”生3:“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林。“师:“在我们生活中,秋天的田野里最有特色景物是什么?”学生讨论,生:“稻田”。师: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能否用一两句话概括?学生
2、自由说话:生1:“遍野都是,而且看不见边际。”生2:“在风的吹拂下,一浪推一浪地涌向远方,特像大海中的波浪。”生3:“稻田是一望无垠的金色。”生4:“稻穗沉甸甸的,粒粒挺着个将要胀破了的大肚皮,把稻秆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是一个丰收年。”二、抓住已知,指导写法。师:怎样才能把它写具体呢?师:、写稻田应该写它的哪些方面?学生讨论:生1:“应该具体地写出稻子的叶、杆、根、穗的形状及颜色。”生2:“应该写清稻田的大小,整体看上去的感觉。”生3:“人们的劳动非常美丽,也应该写一写。”生4:“起风时的样子特美,应该写出来。”
3、教师小结补充:“对,不仅要写静态景物,还应该写出动态描写。同时,除了写实景外,我们还应该写由实景而引发的想象。”三、利用地利,实地教学。1、下面我们就准备到稻田了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根据写作的各方面要求,我们应该如何观察?2、学生自由练说,教师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观察的内容:叶、杆、根、穗;方法:(1)按一定顺序,有点有面地观察。(2)及时捕捉相关事物,展开联想,如起风的情况。3、实地观察。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事先选好校外课堂,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独立观察,自由地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心想,并及时记录下来。在大
4、自然的怀抱中,学生显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田野里,面对那么美丽的景色、那么清新的空气,没有教室、桌椅的限止,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学习,心里是多么惬意!忽然,天空飞来了两只美丽的小鸟,它们欢快地叫着,不停在田野上空盘旋。学生们随之欢呼起来,“看,两只小鸟多漂亮!”“声音多好听呀!”……我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想象:“黄鹂为何而来?它们在干什么?”生1:“它们被田野的美景吸引来的。”生2:“它们用舞蹈和歌声欢庆着丰收的喜悦。”生3:“它们把景色点缀得更迷人了!” ……学生们争着回答,洋溢着自由、欢快的气氛。4、讨论
5、交流。(1)、小组讨论。学生自由选择伙伴,把自己观察到、想象到的进行交流,并相互提出建议,取长补短。(2)、大组交流。各组派代表参加交流,相互平议,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写作。(如:A、可以重点写稻穗饱满、粒多,压弯枝头等。写面时,应注意表现出放眼四望,看不见边际的感觉来表现丰收的景象。B、起风时,应注意根据起伏的形态、“沙沙”的声音,从跳舞、唱歌、欢庆等方面展开想象。发现小动物时,应从赶来欢庆丰收等方面展开联想,以表现出丰收的喜悦……) 生1:“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遍地金闪闪、黄澄澄的,秋天的田野更是非同一般。走进
6、田野,就像置身于金色的海洋之中,每当一阵风吹过,金色的浪花便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天与地也融为一体,到处都是金黄一色。”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写出了秋天田野金黄的色彩;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稻田的宽广;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动态,显得特别生动。生2:“稻子的长势十分喜人,每颗稻穗都有八十几粒,粒粒都挺着个快要胀破似的大肚皮,沉甸甸的,直往下坠。它的秆很细,但十分坚韧,尽管已被压弯了腰,但从不趴下。它的根像鹰爪一样,紧紧地抓住大地,任凭风吹雨打,丝毫不动。”生3:“瞧,那边的老大爷正
7、在收割,他技术娴熟地挥舞着镰刀,一会儿,那密不透风的稻田便被割了好几垅,好像是一条条通往幸福的金光大道。远处的谷场上人们也在忙得不亦乐乎……”生4:“忽然,一只不知名的小鸟也赶来参加这丰收的盛会,它时而盘旋,时而俯冲,并欢快地唱着歌儿,似乎在用轻盈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来歌颂这金黄的季节。我爱秋天的田野!”5、学生根据他人的发言和老师的指导再次观察,进一步体会。 6、学生及时动笔创作。7、自改,小组合作修改。四、推荐发表,展示风采。1、小组推荐佳作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赏析。2、教师对共性问题再作指导,学生再次修改。3
8、、教师推荐优秀作文交学校广播站广播。教学反思:作文教学存在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真实;语言干瘪无味,无一点真情实感。笔者以为: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丰富学生的生活。作文时,学生们才有说不完的话。有些作文题目所需的素材,学生虽然已经经历过,但那种经历大都是无意注意,这些事物在学生头脑中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再认识;对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