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42593
大小:29.4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20
《[案例分析]华为跨国营销的“中国功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你脑海里,华为品牌意味着什么?”在《新营销》记者着手做华为选题前,曾对10多位资深企业营销人和咨询界人士进行过随机访谈。“技术。”几乎众口一词。“还能联想到什么?譬如它的营销?”记者接着问第二个问题。这一下颇让他们犯难了:“华为的营销?了解得不多。除了做关系,不知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华为品牌力=技术+关系营销”,公式成立吗?一个与华为走得很近的营销顾问人士告诉记者,最近华为又一次性购买了10辆豪华轿车,其中7辆奔驰,3辆沃尔沃,“主要用来接待外国政要和客户。”
2、 自2004年9月《新营销》记者亲往华为公司采访始,又经过了差不多1个月时间的沉淀和补充,我们理解的华为营销攻伐之道渐渐浮出水面。虽然华为总裁任正非“国际化营销拒绝机会主义”声犹在耳,但对华为磕磕绊绊走过的国际化道路,如果不能“做”而论道昭示后来者,就必然会有更多的“机会主义分子”型号的中国企业倒毙在“想当然”国际化的道路上,而这些中国企业,在倒毙之前,确是吸吮过本土市场很多“机会主义”甘露,又做惯了“山大王”的。 可以没有“菲力蒲·科特勒路” 即使没有2003年春
3、天思科对华为的那桩著名的专利侵权诉讼案,华为对技术研发的重视,譬如在资源投入方面的不同凡响,也早已从其他渠道公诸于众。但是数字毕竟是抽象的,譬如华为每年高于营业额10%,近3年连续保持每年30亿元以上的研发投入,2003年在美国、欧洲申请200多件专利等等,除了说明华为的“偏执”魄力了得之外,要唤起人们对华为的普遍尊敬,却关联不大。 但是一旦走进华为,那种数字的疏离感将很快消失——10多年以来,无论对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客户和政要,华为几乎都在沿用“请进来”的老招数尝试建立品牌美誉度。
4、 这一切首先得益于华为厂区内,那些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路标的出现,先是“张衡路”,然后“稼先路”、“隆平路”、“贝尔大道”、“居里夫人路”,很显然,区区数人,却足以代表着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了——在这个商人远比科学家荣耀的时代,华为此举难道仅仅是彰示企业执着“技术导向”吗?路标挂在高而肃穆的电线杆上,华为作为一个企业的境界却似乎扎根在有着巨大人文内涵的地底。 有了这些路标“指引”,华为的业绩才越发生动起来。在屈指可数的“中国模范生”企业里,2003年华为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31
5、亿元以上,与联想、TCL和中兴通讯(华为的本土最大对手)的研发费用叠加之和相差无几,而华为的利润是38个多亿,与中国电子企业前三强海尔(14.5亿)、联想(12.3亿)和TCL(14.2亿)的利润之和也相差无几。 然而,与海尔、联想、TCL等名声似乎更响的企业相比,华为绝对是个另类。海尔之于“星级服务”,联想之于“分销能力”,TCL之于“终端为王”,都是在营销领域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局部比较优势,最终夺取江湖地位。而华为选择了大多数中国企业最怕走,也不屑走的艰难道路——“技术立企”,以
6、在华为工作过6年、曾担任任正非行政助理的吴建国先生的话说,“人人都知道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最艰难,但人人也都知道从北坡登顶获得的价值最大。”——与此关联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华为的Marketing部门直到2002年才宣告成立,这比那些哪怕非常藉藉无名的小企业而言,至少在形式上看无疑是滞后的。 在技术和营销之间,任正非似乎有意“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偏废后者?至少,我们目前还看不到华为厂区设有“菲力蒲·科特勒路”。——以任正非的博学睿智,难道只知道过去式的人类经典贝尔、居里夫人,独不知
7、现代营销大师菲力蒲•科特勒?或者,与当年华为的技术研发能力被跨国企业严重低估,而最终激发了华为的自强决心不一样,现在,在“技术牌”背后,华为营销的能量,也正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这种被忽视和被掩盖,华为人不但不在意,相反似乎乐享其成。“以我对任总观念的理解,华为重视技术研发无非是把营销环节前移到产品走下生产线之前。华为常常抽调10%的研发人员到客户中去,营销的工作早就做在前边了!至于科特勒的学问,我们的营销人员也规定要学习,还要考试的。”负责华为海外营销的李杰说。 管
8、理国际化凸现“大营销”观念 多年来,华为的本土营销术,所谓“土狼战术”,虽然盛名在外,但多是未闻其详。原因是什么呢?任正非虽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每有所悟,都能风靡一时,但对“营销”却几乎从未置喙。——正因为如此,传说中任正非给某业务报告批示“搞,搞掂,一定搞掂”,几乎代表了外界所能了解到的关于华为营销的全部。华为业务员对业务订单的情有独锺和死缠烂打,对客户方面实权人物关怀的无微不至,及对与中国电信各级运营商建立利益同盟关系的深刻领悟,在“搞,搞掂,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