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292
大小:4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7-30
《《孟子》中的比喻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孟子》中的比喻研究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见过齐宣王、梁惠王,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于辩论,自称“知言”,而他在辩论中制胜的法宝就是比喻。辩论的最高境界是形散而神聚,不是抽象的逻辑推演,不是乏味的学术论证,而是善用浅显的事例或常见的事物来说清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达到紧扣主题而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而《孟子》
2、比喻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孟子》中的比喻复杂多样、特色鲜明,值得研究关注。东汉赵岐在《孟子注题辞》中指出:“孟子长于用譬,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已故的当代学者郭绍虞先生说:“他是利用譬喻作为他辩论的辅佐的。”也就是说,对孟子来说,论辩是一种有目的而为之的行动,而比喻就是为达到他辩论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工具。考究比喻概念的渊源,我国文献上关于比喻的最早定义见《墨子·小取》篇:譬者也,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荀子·非相》篇: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东汉王符《潜夫论》: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南北朝的刘勰在《文
3、心雕龙·比兴》中对“喻”下了定义:“故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本篇论文将以《孟子》比喻为研究中心,来论述其比喻不同于其他比喻的特点。除了在比喻类型、喻体选择和比喻特色等传统研究的基础上,7另外在其他三个方面也将涉及,首先是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展开对《孟子》比喻的研究,不仅仅只停留在比喻表面的研究上,而是去探究比喻现象出现的原因。其次是《孟子》成语中的比喻。《孟子》中有些字句已经发展变成了成语、熟语,可以对这些成语、熟语的里的比喻进行探究。指出其中哪些成语的结构是以比喻的形式出现的,突出成语中比喻的运用及效果,以及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4、最后,是《孟子》比喻的逻辑性问题。孟子在论辩中所用的这些比喻是否都符合逻辑,是否存在偷换概念、比喻不当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也将力求作出自己的一番见解。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孟子善于用比喻进行论辩,因而《孟子》中比喻的运用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目前的研究中对《孟子》比喻的类型,喻体的选择以及比喻的特色研究最多,成果最丰硕。一、《孟子》中的比喻类型何梅琴在《鞭辟入里,气势磅礴——孟子艺术个性述评》中说,孟子为文,长于比喻。他善于用具体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理,陈述主张,变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幽为浅显明朗。《孟子》全书共用了159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其中有明喻、暗喻、博喻
5、等。安秉均在《关于孟子的修辞方法——比喻》中将孟子修辞方法进行分类,分成帮助文意有效传达的内容修辞和帮助产生语法或审美效果的形式修辞,又将内容修辞分为论理的技巧和联想的技巧,把比喻的修饰归纳到联想的技巧之中。他考察了孟子的比喻方法,认为运用较多的是明喻、隐喻、借喻、对喻、讽喻5种。熊浩莉在《<孟子>词句类比喻论析》中认为,孟子比喻的运用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所能概括的,即便是明、暗、借三种形式也可更详细地分类。她把孟子比喻分为词句类比喻和篇章类比喻二大类。《孟子》词句类比喻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包括比喻的基本类型:明喻(包括详式明喻、略式明喻)、暗喻(判断式暗喻、附加
6、式暗喻、描写式暗喻、叙述式暗喻)、借喻。《孟子》词句类比喻的变式:博喻、引喻、交喻、较喻、对喻、假设用喻等。刘玉芳在《超人之逍遥与圣人之忧患——庄子、孟子比喻之比较》7指出,孟子的比喻分说理性比喻和推理性比喻。比喻的类型明喻、暗喻、借喻;直喻、暗喻、博喻,基本类比喻,但多为比喻的变式。二、《孟子》的喻体选择张玉棉在《比喻在孟子散文中的运用》中谈及孟子比喻的喻体主要有以下四种:1、赋诗喻志,孟子常常引用《诗经》的章句,将诗作为一种比喻的工具,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述某种道理。2、信手拈来选取日常生活中具体小事作比来说明抽象的大道理。3、引用历史传说作比,采用历史传说,以讲故事的方式,穿插在行文
7、或谈话中,目的是从中总结出一定的道理来,用作教训,以资借鉴或学习。4、引用民间故事或创造一些完整的故事情节作比喻,这些故事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寓言,发人深思。毕春英在《孟子论辩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中说,孟子在论辩中所选取的喻体,决不只限于“貌”、“心”、“事”三类,而是极为广泛的。既有战争等社会现象,也有山、水等自然现象;既有桀纣等历史人物,也有“攘鸡者”、“乞璠者”等文学形象;既有兽、鱼等动物,也有苗木等植物。这些题材尽管如此广泛,但都通俗易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