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15418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30
《《孟子》中“之”字的用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孟子》中“之”字的用法研究 论文摘要:《孟子》成书于战国时期,较鲜明地体现了战国词汇概貌。对《孟子》一书中“之”字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战国词汇的面貌,而且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和对后世书面语的发展状况的了解都非常有价值。《孟子》中“之”字随处可见,在对其量化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考察“之”字在《孟子》一书中有以下几种用法:即“之”作动词、连词、兼词、代词、助词。论文关键词:之 动词 连词 兼词 代词 助词 《孟子》是一部溶哲理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它的语言明快生动且富有哲理性,而且在古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在《孟子》一书中,“之”字是使用最多的字,据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中考证,光“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之”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又实又虚的词,用法非常的广泛,在《孟子》一书中大都有所体现。 一、“之”作动词、连词、代词、兼词 (一)“之”字作动词,这是其本义,可译为“前往、到……去”。《孟子》一书中“之”作动词,共出现了33次。 [1]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孟子•告子下》 [2]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孟子•告
3、子下》 (二)“之”字作连词,表示并列或联合关系,相当于“与”、“及”。此用法在《孟子》一书中只出现了一次。 [3]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万章上》 “‘之’字作连词的用例只见于先秦,而且数量极少。秦以后不用此用法是为了避免与助词‘之’混淆。”([2] (三)“之”字作兼词,在《孟子》一书中共出现了9次。 [4]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孟子•告子下》 [5]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人畜之池。《孟子•万章上》 [6]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沦汉,
4、排怀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 (四)“之”字作代词,在《孟子》一书中共出现了848次。 (1)“之”所指代的对象或事物出现在上下文中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7]臣闻之胡龁曰。《孟子•梁惠王上》 [8]“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2)“之”字作双宾语的间接宾语,用在动词后,“之”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同时作动词的宾语,即所谓的双宾语结构。 [9]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忘。《孟子•梁惠王下》 [10]贼仁者谓之‘贼’,贼
5、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其中‘之’和后边的成分一起作前面动词‘谓’的宾语,构成‘谓之……’固定格式,一般用它来表示社会上对事物名称约定俗成的称谓,可译为‘叫做……’等,‘之’所代的对象包含在上文中,可不必译出。”[3] (3)“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说话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11]人知之,亦嚣嚣。《孟子•尽心上》 2.“之”字作指示代词。 [12]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 (2)“之”字同其他词语一起组成凝固
6、结构,作指示代词,但已经虚化,失去指代作用,用法同于“如何”,可作状语、谓语等。 [13]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3)“之”字代比较近的事物,作宾语,可译为“这……”。 [1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梁惠王上》 [15]若固有之。《孟子•尽心上》 二、“之”字作助词 “之”字作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和语助词两种情况。 (一)“之”字作结构助词,有较强的粘附性,起着标志某种语法结构的作用。《孟子》一书中“之”字作
7、结构助词共出现了994次。 1.“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译为“的”,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1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17]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孟子•告子上》 2.“之”字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能译出。 (1)前置宾语之前不用其他副词强调,形成“宾语•之•动词(介词)”的格式。 [18]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2
8、)前置宾语由疑问代词“何”与另一成分组成的偏正短语充当,构成“何……之……”的格式,动词则一般常用“有”,整个格式表示反问或疑问。 [19]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孟子•万章下》 (3)为强调宾语的唯一性,在宾语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