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25507
大小:318.46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8-19
《《新课程的教学观》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生活性教学发展性:发展性教学生命性:生命化教学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1问题1.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问题2.如何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精神的新课堂教学体系?2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一、生活性——回归生活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史上有许多精辟和深刻的见解。罗素早就指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杜威更明智地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宣称:“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3(一)教学向生活的回归(生活即教学)回归生活,体现生
2、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上强调:①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融合科学世界只是一个“营地”,生活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整体成长无关。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加工厂和加油站。4——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科学世界能够提升生活世界的意义。——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历史地统一的。新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学生要在课堂上把握“真”,基础是他在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学生要在课堂上理解“善”,离不开他在生活中的
3、行为和习惯;学生要在课堂上感悟“美”,靠的是他在生活中的体验与积累。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不否定科学书本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张力,是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基础。5传统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行,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传统教育把儿童的人格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
4、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会生存》)。6科学本位,科学疏远了原初的生活情景和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突出表现在:①重视科学的学术性基础,忽视学生的生活基础;②教学提出大量的假问题,学生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③建构一个虚拟的应用世界,遮蔽了一幅真正的生活图景;④强调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却忽视学生现时的日常生活;⑤突出科学在社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而漠视个人生活中的科学常识。7新课程(教材):突破学科本位,改变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的教学:生活进入、融入、成为书本(课堂教
5、学)。8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一方面,人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的支持,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另一方面,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直接经验:储备金;母乳间接经验:纸币;代乳品9传统教育:以间接经验为本位,把间接经验绝对化,过分冷落、忽视直接经验的地位和作用,直接经验成为奴仆,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分离和脱节,知识成为外在的牵累,知识越多,心灵越干瘪。新课程(教材):关注学
6、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有机整合。新课程教学: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课堂教学体系的重建。102.实践上强调:①教学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正、负数,“分数”生活是课程资源的源泉(为什么往煤里洒水)(估算)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书)②教学注重从学生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你去过、经历过、思考过、做过、见过、喜欢……(《春天》一课)(小女孩不是爸爸亲生的吗?)(
7、三角形内角和=18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让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11关于科学探究的一段话: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掌握科学知识的?一般认为是我们教会的,我们不教他们怎么会呢?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最要紧的是,这些常常与科学理论相悖、同时也往往被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不屑一顾或不堪一击的“理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