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

ID:41183686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8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4马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学步骤】一、欣赏图片并导入:二、了解文体及作者:明确: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

2、”或“论马”。2.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三、课文阅读及翻译: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4.指导翻译: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

3、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5.试译全文:四、课文分析: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赏识才的人。“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4、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讨论3: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五、课堂练习:(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1、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5、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并释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三)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A.虽然B.即使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六、总结全文: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

6、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

7、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8、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