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学案设计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1 伟大的悲剧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2.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3.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储( )存 怏( )怏不乐贮( )藏毛骨悚( )然鲁莽( )白雪皑( )皑羸( )弱踉( )踉跄跄2.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A.吞市 畏缩不前 风餐露宿( )B.销蚀 语无沦次 夜不成眠( )二、整体感知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了人类哪些
2、优秀品质?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3.为什么作者把这次探险称为“伟大的悲剧”?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三、局部探究1.“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2.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为什么?3.课文结尾“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一句该怎样理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品味语言。(1)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
3、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这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3)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
4、有什么意味?情感有什么不同?(4)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16公斤”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四、质疑探究我们印象当中伟大的人总是英勇无畏的,可是文中描写英雄们也像常人一样害怕,有时甚至还非常恐惧、沮丧。茨威格这样写是否有损他们的英雄形象呢?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chǔ yàng zhù sǒnɡ mǎnɡ ái léi liànɡ2.市—噬 沦—伦二、整体感知1.(1)无私、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2)坚
5、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以他的绝命书为证。(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奥茨为了不拖累队友,勇于走向死神。(4)无私的爱。斯科特的日记即是证明。2.示例: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五人于1912年1月18日继挪威人阿蒙森之后登上了南极点。他们忠实地接受了挪威同行的委托,携带挪威人在南极留下的信件,采集了珍贵的岩石标本返回大本营。经过70多天的死命挣扎,“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最终于1912年3月29日在距离大本营十几天路程的一个“贮藏点”被南极寒冷
6、的暴风雪“吞噬”,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悲壮地覆没”的伟大悲剧。3.①“悲剧”是因为他们“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斯科特一行心中涌动着博大而深邃的爱,他们的精神是伟大而不朽的。他们用生命在南极的脊背上为全人类树立了一座爱的丰碑。②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三、局部探究1.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他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2.“一个人虽
7、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的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斯科特的事迹会给人长久的思考,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3.斯科特一行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无比崇高。这是美的、有价值的,而最后归于毁灭,因而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既点明了全篇主旨,又点明了题目。4.(1)描写了环境的残酷,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埃文斯的死作铺垫。(2)“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
8、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3)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细节。“我的遗孀”,严格说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写下这句话的人“存在”时,他的妻子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