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 (I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II)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按照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其余答案在答题纸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中庸”辨析张岱年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2、。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
3、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
4、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
5、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B.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说:
6、“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C.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才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D.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说“过犹不及”,中庸观念包含这种认识。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C.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实际上不能起推动
7、文化发展的作用。D.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3分)古巷乾坤周铁钧古巷多狭长略弯曲,也不宽,只要对面支起窗扇不会碰撞。铺地青石经年踩磨、风雨刷砺,鳞泽泛亮。巷子再老些,路面会有两条下凹的浅沟,那是数百年流轮碾出的辙印,蕴满岁月沧桑。如没有临巷门窗,巷墙就很高,垒砌得厚重坚实。但窗多已泛黄龟裂,还隐现着精描细勾的花木山水、楼阁亭榭,半朦半掩地褪向时光深处。砖缝里膏泥都渐松蚀,用指尖去抠,便簌簌落下。裹在陈年旧岁里的古巷,苍健安详,不为外界潮流、时尚所动。霓
8、灯溢彩的街路喧嚣,广场舞乐曲播扬,却侵不进陡耸的青墙,巷内如僻廊静谷,别有乾坤:月亮顺巷口攀上来,清辉盈盈、如烟似帛,巷路枕着朦朦山影,迎候访古探幽的游人来此抖落浮躁,倾纵心绪,滤验风情。我曾独步上海朱家角古镇,走着走着,环顾四周,尽是角脊老屋,步入其间,左转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