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与《英雄》电影色彩之探讨

《卧虎藏龙》与《英雄》电影色彩之探讨

ID:41117744

大小:56.01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8-16

《卧虎藏龙》与《英雄》电影色彩之探讨_第1页
《卧虎藏龙》与《英雄》电影色彩之探讨_第2页
《卧虎藏龙》与《英雄》电影色彩之探讨_第3页
《卧虎藏龙》与《英雄》电影色彩之探讨_第4页
《卧虎藏龙》与《英雄》电影色彩之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卧虎藏龙》与《英雄》电影色彩之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卧虎藏龙》与《英雄》电影色彩之探讨摘要本研究探讨电影心理、色彩知觉之理论,回溯武侠片的美学发展,并以近年《卧虎藏龙》与《英雄》二部经典武侠片为例,分析剧中的色彩意涵及其表达之心理意象。李安导演的奥斯卡金像奬电影《卧虎藏龙》,让全世界对于中国式的美学观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张艺谋接着拍摄的《英雄》再度强化此中国武侠美学之绪。这两部电影的画面设计均以美为尚,分别利用单纯与强烈的色彩,来强化片中角色表达出的感情,营造特定的气氛。《卧虎藏龙》述叙清朝侠客身怀宝剑与武林绝学密谱,而引发正邪在武力对立中,同时企求思想上的胜利之过程。全片以白为主色,白色之感性语汇具有纯洁、善良、和平、空虚等

2、意涵,隐喻本片中人种种外在追求终归虚无时,才能达到人心超脱的境界。《英雄》背景为秦朝,服饰旌旄皆尚黑。黑色的感性语汇具有反叛、传统、坚毅、神秘、自信、狂妄和桀骜不驯等涵意,有着强烈的反派象征。导演选择黑色作为色彩基调,采取犹如《罗生门》般的叙事方式,全片笼罩着黑色阴影,显示独裁者恣意而行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之巨大与可怕。片中以色调区隔不同事件之时空,并强调各场景的气氛,红色代表激情与嫉妒,黑色是神秘,白代表现实世界,绿用于回忆,而蓝色则浪漫。电影故事情节因不同角色间的爱恨纠隔与冲突,画面场景及人物服饰色彩也随之呈现不同的变化;《卧虎藏龙》与《英雄》分别运用色调叙述出不同时空各角色间

3、的冲突与事件,托照出引人入胜的神秘武侠故事。关键词:武侠片(martialartmovie)、色彩感情(colouremotion)、色彩共感觉(coloursynesthesia)绪论一、研究动机电复印件身即是艺术(RudolfArnheim,1957),电影美学融合画面中之表演、场景、色彩、音乐、服装等视觉与听觉元素。公元1935年,美国导演穆林(RoubenMamoulian)取材改编英国小说家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1811-1863)之名著《浮华世界,VanityFair,1847》拍摄成《BeckySharp》一片;为电影史上启始

4、第一部使用彩色底片拍摄之电影,开启了观众对于彩色影片的新接触,异于早期在底片人工着色的影像。色彩是电影中的下意识原素,在心理上有强烈的情绪性、表现性和气氛(LouisGiannetti,1987)。[1]影片中色彩的运用,除强调出戏剧精神隐喻外,对于观众的心理也具有不同层面的影响,并创造出不同的情境感觉。因此对于影片中之色彩意象值得加以探讨。二、电影审美心理心理学家于果.明斯特伯格(HugoMunsterberg,1863-1916)在1915年出版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ThePhotoplay:APsychologicalStudy)为第一部有关电影心理之研究著作。当时

5、电影尚无”Film”这个统一之名称。明斯特伯格将电影视为一种精神过程,其中包括创作心理以及感受心理;创作心理为电影对社会感受的再现,感受心理则为社会对电影的响应,说明其中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公元1912年时,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由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思‧沃特海默(MaxWertheimer,1880-1943)提出,其学生鲁道夫‧爱因海姆(RudolfArnheim,1904)将完形理论发展至电影理论领域而大放异彩。1928年爱因海姆获博士学位后,陆续发表许多关于电影艺术评论,著作有《电影艺术》(FilmasArt,1932)、《艺术与视觉认知》(Ar

6、t&VisualPerception,1945)、《视觉思维》(VisualThinking,1969)等书。爱因海姆研究注重在空间、形式、色彩、律动等视觉上的作用,并提出了有名的「局部幻觉理论」(l'illusionpartielle),认为所有的表演艺术所呈现的都是现实世界的片面幻象。克里斯汀.麦茨(ChristianMetz)于1968年出版《电影与语言》,开辟了电影符号学领域。他认为电影具备虚构和叙述的功能,透过投影呈现的模式,能产生「现实的气氛」(airderealite)让观众感同身历其境,即使是虚幻的场景,亦能对之达到绝对信服的地步。[2]二、色彩与感觉的理论一、

7、色彩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十九世纪末,对于色彩的感觉和色彩调和的美学开始受到重视。法国人柴幅瑞尔(M.E.Chevreul)首先提出色相、类似、对比、调和的想法;另外当时色相、明度、彩度的分类主张也同时被提出来。布洛(E.Bullough)认为可以将受测者依其对色彩的情绪反应,区分成以下四组:[3](一)客观型(ObjectiveType):依色彩属性如色相、明度、彩度等之纯度去评价色彩情绪。(二)联想型(AssociativeType):就个人对于色彩产生的外在物联想去评价色彩情绪。(三)生理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