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06201
大小:7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6
《作文训练——捕捉“动情点”设计终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作文训练——捕捉“动情点”设计终稿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 白占功学校朔州市李林中学学科语文设计内容<<作文训练——捕捉“动情点”>>课型作文课年级高二学期第二学期教学目标1.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2.了解“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学习写作运思的技巧。教学重点1、 怎样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自己的“动情点”2、 理解“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3、 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
2、领悟。教学思路 1.从例文出发,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作总结时完成知识小结的任务。 2.分析讲评习作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注意时间控制。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分析作者的“动情点”、篇章结构的目的及优缺点。 3.最后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捕捉自己的“动情点”。适当增加几个训练,激发学生自己的感情。教学资源教材“讨论”专题短文。剪辑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录像片。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有关“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应该分课时写
3、,且分为两课时)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二、感悟:何为“动情点”、1、播放视频,触动心弦2、组织讨论,《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3、问:何为“动情点”?(“动情点”:情感的触发点。)例:《噪音的世界》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是:明确: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工地的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具体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活动二】 1、观看视频,叙说内心的感
4、动 2、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动情点”?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动情点”的直观感知。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动情点”的理性认识。3.思考——“动情点”的特点:1。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读者的共鸣点2。内心刹那间的震动,稍纵即逝4、“5·12”地震图集,强化“学生对动情点”。的直观感知。说明: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
5、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总之,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3、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资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挖掘出来。第二课时三、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 1、导:化用罗丹的那
6、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动情点”,而是缺少发现“动情点”的眼睛。初中时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看到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橘子的片段,眼眶都会觉得湿润了。为什么呢?——作者抓住了“动情点”。到底如何抓住“动情点”,下面,我们再以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冬天》为例,体会作者的技巧。 以朱自清散文《冬天》为例,探究、提出问题:①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 2、讲解:横断面、纵断面 P43知识导引:第六段 【活动三】 1、学生阅读《冬天》。 思考:
7、1)、请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 2)、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明确:一个是小时侯和爸爸、兄弟们在一起吃煮豆腐的情景; 一个是和朋友在冬日西湖划船聊天的情景; 一个是妻子、孩子在台州生活的情景。共同点: “温暖”,所有这些温暖的感受就是他的动情点。 2、探讨如何“抓住”“动情点”的方法。 ①探讨并了解,抓住“动情点”的方法 ②增强学生品谈文本的能力,提高分析作品并得出方法的能力。3、文章总结:人的一生都是先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然后拥有宝贵的友情,然后寻找到真挚的爱情,然
8、后也体会到当年父母之于自己的那分爱,因为自己也为人父母了。生活就是这样,有爱就有温暖,藏在温暖背后的爱就是作者的动情之本。作者正是善于感受生活,调动记忆,选取了生活中的片段,即“横断面”,巧妙安排素材,按照人生的逻辑顺序,巧用“纵断面”。这样,作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