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86744
大小:2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6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9日月明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9日月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尘”等9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感受识字的乐趣。2、会写生字“木、林”。教学重点: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生字。教学难点: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猜字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先和老师一起做个小练习,(出示课件随堂练习)前两个字相加可以组成一个新字,这样的识字方法叫作加一加。2、日和月加起来合成新字“明”,日和月都是明亮的,聪明的古人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造出了“明”字,意思取日、月组合明亮之意。3、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就在识字的
2、第9课,一起读读课题。二、朗读课文,趣味识字这是一首儿歌,在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拼音来帮忙。小儿歌在书的72页,翻开书72页。(一)自由朗读课文。(二)教师师范读。(三)自己再读,争取读准,师生一起读。(四)指名诵读课文,识记前四行生字。1、“日月明,田力男”。(1)出示田里一名男子在劳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2)写出汉字“男”,揭示字义,表示男子用力在田间耕作。(3)再读本行课文,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2、“小大尖,小土尘”。(1)让学生说说“尖、尘”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揭示末端细小
3、为“尖”,细微的土为“尘”。(2)启发学生链接生活经验,想象“尖”的东西有哪些?在哪儿见到过“尘”?3、学习“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1)通过图片或想象画面,猜测“从、众、双、木、林、森”的意思。(2)一人走一人跟随为“从”,人多为“众”;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更茂密的树木为“森”。4、指名读前四行,同桌练读。5、没有小儿歌了,只有这些字,你还能把儿歌说下来吗?自己练练,指名说,齐读儿歌。6、教师提问男男男,什么男?学生回答。也可以学生提问剩下的会意字,学生回答。击打节拍,再次感受本课汉字的构字特点。三、
4、游戏巩固,灵活认字1、课件出示,气球上写有认读字:明、尘、从、众、双、林、森,看谁反应快。2、小猴过河游戏:出示认读字所包含的词语深入识字。3、把两个字连成一个字练习本课认读字。4、学习认读字的结构。5、猜猜泪、休、歪这三个字的意思。四、写字练习1、指导写“木”。(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木”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学生反馈后,教师一边示范书写,一边说要领。(2)学生尝试写“木”。检查点评。学生再次书写“木”。2、指导写“林”。(1)学生观察“林”,说说发现了什么。老师讲讲好朋友之间谦让的小故事。(2)学生尝试写“林”。
5、检查点评。重点强调右边的“木”撇要穿插到点的下方。(3)学生再次书写“林”。3、展台展示反馈交流。五、课堂小结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这些字能认识新的字,同时我们还能了解这些字的意思,汉字多有趣呀!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做游戏猜猜字好吗?好,今天我们就上到这,下课。板书设计9日月明明男尖尘日月田力小大小土从众林森人人人从木木木林《9日月明》教学反思 《日月明》一课包含11个生字和一篇提示会意字构字特点的小韵文及五个会写字,既要使学生把韵文读得朗朗上口,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认字,可以说并非易事。为了设计好这节课,我设计了以
6、“明、男”两字引路,学生主动学习其它会意字的思路;我出示“日”“月”的图画,而后出现“明”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他们有的说“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有的说“日”很亮,“月”也很亮,“明”就更亮了。紧接着我出示了“男”字,问他们“看到它,你又发现了什么?”时,学生们有的说:“男子在田里干活,很费力气。”有的说“男人流着汗在田里干活。”他们的主动的学习,带给我惊喜。学生学习其它会意字时,主动学习意识强烈,敢想,敢说,尤其问题意识浓厚。一节课在极为融洽、民主,学生热情高涨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着,使教者与学
7、者都身心愉悦。我相信认读字已无需课后去识记了,课文也能当堂背诵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首先,在识字过程中,可以适当渗透些识字知识与识字方法,汉字中有大量的会意字,让学生掌握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生字时一定要将字音、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教。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认识并运用这些字,并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学生产生了浓厚的识字兴趣,他们就会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其次,我深深感觉到自身的知识储备太少,还满足不了学生突发的一些需要。这就要求自己要多读书,多积
8、累。 第三,我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指导中悟出方法,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粗想,去问,去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兴趣。老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别看他们都是一年级的孩子,一样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