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81833
大小:13.2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6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 (1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洪湖市第七中学杨建英【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的空旷辽阔而悲凉孤寂的意境。2.探究诗理,品味诗人的失意与悲哀的情感。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学习重难点】感受诗的空旷辽阔,悲凉孤寂的意境。探究诗理,品味诗人的失意与悲哀情感,以及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事理。【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点拨法,比较法。情景导入:古往今来,孤独是一壶陈年的老酒,痛饮之后,千般滋味,万种愁绪涌上心头。它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惆怅;它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
2、浪漫;它是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锁清秋的冷寂;它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执着......今天,让我们顺着光阴的河流回望大唐,幽州台上,有一位诗人正吊古伤今,感慨前不可追,后不能及,情难自抑,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他,就是陈子昂。因为这首诗,历史记住了他。教学过程:一、诵读感知,体会诗的意境。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是情感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在听读中体会,在诵读中沉浸。2.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画面。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
3、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诗人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俯仰天地。只见天地茫茫,空阔寂寥。诗人没有一个知音,满怀悲愤,泪流满面。3.检查预习情况。用自己的语言简介诗人的创作缘由及时代背景(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小组形式交流呈现)诵其诗,知其人,论其世知人论世,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提倡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生平思想,所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量,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知人论世的评价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诗人触
4、目伤怀,情感在笔端流淌二.品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1.找出诗中最有表现力的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2.由果推因,探究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1)一“念”之间,体会悲怆。讨论明确:一念时间流逝,天地空旷;表达了前不可追,后不能及的无奈与惆怅二念身处其间的失意与愤慨;A.间接原因时代背景武则天重用酷吏,像他这样的直言上谏的人是注定不被重视;B直接诱因契丹攻陷营州,随军出征的陈子昂再次进言,反遭降职。三念前方将士的安危与国家的前途;这一个“念”字,道尽了诗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责任感,无奈感(2)找
5、出对比,体会孤独:讨论明确:“前”与“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空旷辽阔的意境“古人”与“来者”-----皆不遇“天地悠悠”与“独”-----天地空旷宇宙永恒,古今人事沧桑易变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悲情。加强版找出对比,体会孤独:前与后,前贤不见,后贤不及大与小,时空辽阔,个人渺小冷与热,现实冰冷,满腔热忱长与短,岁月漫漫,人生短暂直抒胸臆,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不待我的悲愤与孤独之情。三.比较阅读。(从思想情感表达的角度)1.柳宗元的《江雪》,异中求同。同:都是意
6、境开阔,俯仰天地,先大后小。都有一个“独”,透出的孤独感一样。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同中求异。同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而仕途得意的王安石,表述的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四结语:孤独是诗人的留在诗歌里最动人的影子,当我们读着一首首穿越千年的诗歌经典,我由衷感激这些历史长河中的孤独时刻,因为孤独,一首首诗歌才因此唇齿留香。所以,孤独,更是一种沉淀,是沉淀之后的思想清明。孤独,也是我们生命中必须面对的状态。请同学们记住
7、:孤独,永远需要豪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