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77589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5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 (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年教师教课大赛教案-----潘敬课题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积累并翻译课文。2、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中作者表达的意旨。3、情感目标: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重点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批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新课导入背诵《秋词》这首诗,引出作者刘禹锡,作者被贬后另辟蹊径,一反长调讴歌
2、了秋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像这样好的作品和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他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课程讲授一、引入课题1、解题,了解铭: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居住的简易房子。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记行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其特点:篇幅短小,一般是押韵的古人还为了自警字诫,还作“座右铭”,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举例相关铭文)铭,最短者不足1
3、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词中的长者。2、作者及背景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有“诗豪”之称。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课程讲授。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
4、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韵律美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
5、准韵脚1、读准下列字注音:禹yǔ、馨xīn、鸿hóng、儒rú、牍dú2、听老师读,找到韵脚。3、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学生试读课文。并找优秀学生试读课文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借助书下注释,采用“留”“替”、“调”、“补”、“删”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翻译。找几位同学翻译课文,PPT上出示重点实词、虚词。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教师提问,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么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惟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剩余为第三层次)五、研读课文,赏析本文写作特色1、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
6、,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间陋室有哪些独特之处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是写陋室环境之美的?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哪两个字?明确:绿和青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台阶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课程讲授小屋充满青绿色。同学们想想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明确:安静、祥和、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板书-景色之雅但是同学们想想,作者喜爱陋室,仅仅是因为景色
7、优美吗?明确:不是,在于陋室的生活。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然后全班研读。3、我们来看看刘禹锡都和哪些人交往?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板书:交往之雅。4、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哪些生活情趣呢?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明确:作者不喜奢华5、那么该怎么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7、由此可见,陋室虽陋,关键看谁住了?明确:像刘禹锡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应验哪一句?找出这句话来概括主题?明确:斯
8、是陋室,惟吾德馨。8、那么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那为什么还写“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多余吗?这两句话紧接有什么联系?读一读,品一品,引出“类比引题”。9、与此类似,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引出“托物言志”。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