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26722
大小:5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14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地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案浅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元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脱离的;二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三是教育实践独立于教育理论之外,本身具有自主性。除此之外,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滋养的关系,有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紧张性关系,也有将二者的关系等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等。本文分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2、的内涵,历史发展,逻辑基础,阐述了关于二者关系的一些观点,提出当今主要问题并找出改进策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宏大问题,其中关涉了教育领域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人们对此进行孜孜不倦的探寻。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概念分析(一)教育理论内涵1.定义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的活动,从对象上来说,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论之学”并不相同,因为人事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而“理论之学”是以永恒为对象的;与亚里士多德的“制作之学”及近代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不相同,人事不存在“制作之学”及自然科学理论那种客观
3、的对象。因此,教育理论应该是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之学”。对于教育理论,与一些其它教育学的相关名词一样,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定论。我国教育学者叶澜在《思维在断裂中前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在寻找》一文中指出: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名词,它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识。所谓理论性认识是指一种认识的结果,它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以概括、抽象判断(程度可以不一)为其共同特征,而概括、抽象的层次与类型的差异则构成其内部的层级与类型。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P.H.Hirst)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
4、为准则的理论。教育理论,我认为一定是一种有体系的认识,甚至是可操作的认识。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系统表述,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高级形态。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的成果最终只能成为“思想”而不是“理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没有成为体系,没有分条逐析。而一些西方教育家则使自己的成果形成体系,甚至可以作为方法文案大全实用文案直接应用于实践。1.特征首先,教育理论的个人性。教育理论的对象—教育生活实践,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那么,教育生活实践应该是自然的、个人的,而非体系化、技术化和课题化的。正因为这样,所以作为对教育生活实践认识所形成的系统观念的教育理
5、论首先是个人性(最多只能是有限群体性)的。另外,教育理论并不是理论研究者将教育实践作为孤立的客观认知对象,对其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而是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去理解、“同情”和参与。所以我们说教育理论的特性首先是个人性的,是与教育理论研究者不可分割的。其次,教育理论的实践性。这里的“实践性”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论的应用”,不是指教育理论能给实践者以处方,也不是指赫斯特所说的制定在操作上有效的原则。而是指对于教育实践,理论研究者不是“静观”,而是参与、介入。但这种实践性与制作技艺又是不同的,“在道德意识的完美性和制造能力的完美性
6、即技艺的完美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真正的类似关系,但它们两者显然又不是同一种东西。……人不能像手艺人支配他用来工作的材料那样支配自身。人显然不能像他能生产某种其他东西那样生产自身。人在其道德存在里关于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一定是另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将不同于那种人用来指导生产某种东西的知识。”以生产某种东西为目的的制作技艺,要求把生产者的主观性排除在生产过程之外,而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实践的认识,不仅离不开理论研究者主观性,而且是以其为前提的。因此,教育理论所追求的“真”并不是理论研究者对认知对象的征服、控制,而是与对象发生着的关系,所以说,其强调
7、的是不是客观性,而是参与性。最后,教育理论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所谓地方性的知识,是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因此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在此,知识是随着我们的创造性参与而正在形成中的东西,而不再是既成的、在任何时空里都能拥有并有效的东西。“地方性知识”并未给知识的构造与辩护框定任何界限,相反,它为知识的流通、运用和交叉开启了广阔的空间。在地方性意义上,教育理论的构造与辩护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它始终是未完成的。2.价值文案大全实用文案首先,教育理论作为教育概念、判断的系统体
8、系,有利于给实践主体在实践之前以启发。当实践主体面临一个新情况时,他需要观察、思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新情况超越其经验常识时,实践主体就对理论产生需求。教育理论并不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程序,而是提供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