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14779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3
《苏培新科研成果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活教材作文资源实施单元自主作文——江苏省“多读、多说、多写”实验课题推广成果之一“三多”实验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向了社会大课堂,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接受,所以学生充满好奇充满渴望,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和非凡的创造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培养,比如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编辑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习评价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等。这一做法摆脱了以往语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千篇一律机械操作和训练的怪圈,从语文教改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科学高效之路。在一次“作文沙龙”
2、中,许多教师倾诉这样一个苦衷:现行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每周只有一节作文课,可是作文指导应当考虑“为什么写?写什么?用什么写?怎么写?”等因素。事实是一堂作文课光让学生去写,当堂完成习作也成问题,更不用说作文指导了。这个现状给我们一个思考:如何围绕语文课本上的各单元“作文话题”来设计作文单元教学内容,这个内容并不是单纯为作文课设计的,而是为学生两个星期的作文自主性学习活动周期而设计,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过程,而不是吸纳作文知识与技巧的结果。于是我们进行了研究,构筑了“用活教材作文话题,实施单元自主作文”的作文教学
3、操作模式,这种作文教学真正做到融读、说、写为一炉,具体的设计分以下七个部分:(1)心动时刻。要开展自主作文活动,必须先让学生进入到相关话题情境中去。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话题情境,让他们反复地体会、感悟,唤醒沉睡在自己心灵深处的那部分情愫,愉快地接近作文的本质。并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为什么写”的问题。(2)走进生活。在让学生感悟了作文的美妙意境之后,激发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就变得十分必要。这一部分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3)语林漫步。学生一旦走进了生活,观察了生活,体验了生活以后,感觉可写的东西很多。可是真拿
4、出笔来,往往又不知道怎么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单元习作话题,为他们搭建积累语言的平台,解决“用什么写”的问题。这部分分两块:一是老师围绕话题提供的“常用词语”“常用成语”“常用诗词及名人名言”“常用片段”;二是学生自己围绕话题从课外书籍中摘录的相关语言材料。(4)小试身手。当学生的创作灵念闪动,跃跃欲试时,就要及时地让他们一吐为快,恰倒好处地为他们安排片段练习。为了让学生在写片段时仍然有所依托,应创设与本单元中某一篇课文类似的情境,便于他们比照和借鉴,为写好“大作”创造条件。(5)美文冲浪。这部分中拿出来欣赏的习
5、作分成两块,一是学生的优秀习作,大概3篇左右,每篇习作的旁边都配有老师适时的点评,而且留有对话框,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主阅读的空间。二是名家名篇的欣赏,一般每单元一篇,后面配上赏析。这些出自于学生之手的优秀习作和名家作品,选取题材的敏锐目光,深挖主题的成功思考,布局谋篇的高超技巧,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而鲜活情境与优美语言的自然结合,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具有审美意义的榜样,使学生在享受生活美的乐趣中实现心智结构的变化,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自然而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习作与名家范文的比照,分析
6、学生习作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引以为戒,以实现对学习、模仿对象的成功超越。这样,“怎么写”的问题在“冲浪”中得到突破。(6)笔随心动。这是学生着笔写作文的过程。通过以上五步的层层铺垫,学生习作已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一步紧扣习作要求,设计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勾起他们倾吐的愿望,让他们的笔随着心潮的起伏尽情挥洒,真正地做到我手写我心。(7)回味时空。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板块。创作完成后,作文对人的发展所具的价值依然存在。通过同学间作文的交流,实现心灵智慧的沟通;通过相互间的简短评价,使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尊重与肯定;通过赏
7、析评估过程,既达成本堂课教学目标,又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三多”教学实验中,课题组成员非常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老师精心策划的,脚本写好,舞台搭好,只等学生上台尽情表演。应该说,这比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常常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们经过几轮教学实验以后,就有学生提出由他们自主安排学习,包括内容的取舍,活动的组织,评价的实施,聘请老师参与的讨论,邀请老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等等。老师的位置从主体退到主导,既而又退到指导。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能
8、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同时,指导与主体之间常常相互作用,交互推进。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学习文化,他们在一个单元模块中共同探究文化知识、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共同享受探寻过程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作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目标也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而是师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参考,随着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情感、行为的变化而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