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86158
大小:6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3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有的人教案(3)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3)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课前准备鲁迅的诗《自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2、的基本内容。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二、小组合作,阅读研讨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三、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望大陆5教案语文S版[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教学设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作者曾有这样一位老人,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
4、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落叶归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她出生的地方(狐死首丘),草木尚能如此,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配乐《江河水》,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
5、):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他是谁?他就是于右任先生。于右任简介: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1905年,协助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后时时关注复旦,曾三度援手救助复旦于危厄之中,有“复旦的孝子”之称。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曾在上海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民吁日报》,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6、府交通部次长,国民政府常委、军委会常委、审计院院长,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精书法,尤擅草书,有《标准草书》一册行世,被誉为“当代草圣”。1964年病逝于台湾。板书:望大陆于右任二、诵读中感知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美读(语调缓慢、深情,期望中凸显深沉)。问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可能有以下说法:内容方面:思乡、惆怅;形式方面:整齐。2.再读: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并要求他们说说如此处理的原因。教师明确: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作者抒写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千千
7、万万的游子对亲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情怀。4.归纳并投影朗读的方法:·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句间停顿要长一些。·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把握感情基调感情:深挚绵长的思念语调:低沉略带哀伤语速:舒缓5.配乐,全班齐读。三、研读中感悟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名家于右任的《望大陆》可谓悲怆深沉,饱含飘零海外游子之思国怀乡之挚情。诗作在1964年公开发表后,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xx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谈及台湾问题时曾动情吟诵此诗,并称其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词
8、句”。此后,诗作在海内外传诵更广。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可出示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两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与两句“不可见兮”,何者更能表现悲怆深沉、爱国情挚、思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