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83793
大小:559.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8-12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教学建议 (1) 关于识字写字。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重要学习任务。既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良 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只教字形的掌握和书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 首先,对于本单元的生字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字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自学。如:“叶、间、村、沙等”;有的可以渗透一些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特点记字,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字方法。如:“苗:田里面刚长出的庄稼,像小草一样。”“忙、放、菜
2、、空、村”等,引导学生利用形声特点记字;这样,学生既能比较牢固地掌握字的音、形,还可以在字义上有所感悟。 在学习汉字过程中,教师还应准确把握生字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如:“朵”上面不能写成“几”;“放”右边是四笔反文。不是三笔折文;“忙”的右边最后一笔不要写成竖弯钩;“春”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等。另外,像有些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比较、区分。 学习汉字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识字、写字的热情。在学习中还应注
3、意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高。适时适量地进行小组交流、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对别人进行正确的评价。 识字过程,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明确“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如利用每课中汉字的不同特点对汉字进行归类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各种语言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及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都是
4、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全力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A: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提出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阅读过程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是触发学生弄清事物本质的迫切愿望,激发主动探究的思维动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问题情景,如:故事情景,活动情景,游戏情景,动画情景……这些都可以掀起起学生心潮的层层波澜,可以使学生凝神静思,小手高举,口若悬河;可以使课堂高潮岩起,笑声朗朗,掌
5、声阵阵。在《山青青》导入中可以以画面展示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画中的景色怎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进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述的;《小树谣》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研读课文三部分中每部分讲述的小树有什么不同。教学可以参考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和品读。 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整体感知,避免串讲串问和为了问而问,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一味地讲求问深、问透。 B:注重学生读书的失效性,切实落实“以读为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
6、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为每位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活经历、价值取向都大相径庭,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和处理是多元化的,就如有人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使教师的讲读变学生的研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读。当然时间的充裕不是指单纯的重复读书,而是有层次、有目的、有效果地读书。要真正做到书是学生自己读的,自己读懂的、自己会读的、自己读好的,读完自己会用的。应该少讲多读,精讲精读。如:《春雨的颜色》一
7、课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引导读课题,读后质疑:春雨有颜色吗?为什么课题这样写?春雨有什么颜色?然后引导学生读中解决问题:春雨的颜色有绿、有黄、有红。进而深入品读:为什么燕子、麻雀、黄莺说的颜色各不相同?从而启发学生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学生各自体验不同,读的语气也不同。有的可能读出神秘的语气,有的可能读出争论的语气,还有的读出赞美的语气…… 在对文章的段落学习中也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燕子、麻雀、黄莺的语言描写是相似的,对于这些重复的语句,应该让学生通过读来进行对比感悟,以至于模仿练习。 阅读中的朗
8、读训练也要通过学生的反复研读来感受的。不能单纯靠老师在技巧上进行指导。例如《春雨的颜色》中的首、尾两段,都出现了雨声的描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 该如何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洒落”和“下得更欢了”来感受情景、读出语气。 C: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习惯、有效的方法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