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52660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数学论文:抓点带面,提高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抓点带面,提高实效【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直面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全面落实教材的重难点,正面引领教学的导入点,多面激发课堂的生成点,让数学课堂回归其“真实有效”,彰显“扎实、高效”!【关键词】点面实效课程改革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模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观念,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在欣喜变化的同时,更应理性地思考来自课堂教学实际的种种困惑和迷惘:学生表现越来越火,却忘记了学生的基本功;学生合作越来越长,却减少了自主思考的时间;课堂样式越来越新,却忽视了课堂的实效性。以下几方面就数学课堂谈谈
2、对有效教学的思考。一、学生的起始点——直面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现实起点,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很难保持同步。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在测量活动
3、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课堂设疑导入在学生活动中顺利进行,学生们介绍自己带来的有圆面的物体,然后四人小组合作运用测量法得到圆面的周长。这时我出示“画在纸上的圆”,问:“你能得到它的周长吗?”学生们自然想到了用线绳绕量法,我正要大家再次测量并计录数据,从而顺利地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三倍多一点,以此来求出周长。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为了体现尊重学生,我还是叫起了他。这个孩子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圆的周长公式是直径×3.14,您不用量了,我们算一算就行了。”一语道出,全班学生的目光一
4、齐投向了他。我愣楞地停了三秒钟,原来有学生知道了解圆周率之类的知识,自己以为这么枯燥,有点难度的学生肯定不了解,看来真的是小瞧学生了。这位学生这么轻易地得出公式,整节课的设想都前功尽弃了,真的就直接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吗?思虑之后立刻板书学生所说的内容,并开始了下面一连串的发问:1.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上“奥数班”学过)2. 3.14是什么?(圆周率)3. 圆周率的含义又是什么?(学生们提到数学家祖冲之,3.14是近似值等。)4. 你从哪获取了这么多知识?(上网看到过)之后,我做了如下的小结:“感谢这几位同学给我
5、们介绍的丰富知识!我们还要向他们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运用现代化手段掌握知识。那么,他们所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到的呢5?与圆周长有关的知识还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做“小小数学家”继续研究,好吗?”接下来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愉快地对圆周长公式进行了验证。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不一定是按照老师设想的初衷,课前可以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什么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真实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准备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知点、疑惑点,课堂教学才能真实有效。二、教学的导入点——正面引领一节好的数学课,也需要一个精彩的
6、导入。在数学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堂的导入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把握知识点;漂亮,才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在的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例如在教学“四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事先用数码相机拍下学校的全景,把它做入课件之中。上课时,教师出示学校的全景图让同学欣赏,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校园,将学生置于校园之中,使教学活动达到了“创造一
7、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感到既亲切,又很兴奋,议论纷纷。就在这时,教师提问:“在我们的校园中,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图形。”由于同学们接触的是自己的校园全景图,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兴致盎然,不一会儿就找到了很多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以前熟知的各种图形,也找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学过的图形,如四边形,五边形等。此时,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在我们校园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要来研究的是四边形。”这样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原来自己身边每天接触的事物里都藏着数学呀,学习的劲头
8、就更足了。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先出示一个圆柱体杯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看看你观察到了什么,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一般会说:“它的表面积是多少?”“那它能装多少水呢?”引发了学生激烈地讨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求“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你会求圆柱的体积吗?你知道怎么计算吗?”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