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63793
大小:327.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9
《【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长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上此课前,我先上《推敲》一课,让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熟知《推敲》故事,然后以贾岛作诗爱推敲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来源:学科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出示《题李凝幽居》图片)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一下?本首诗中,他苦吟的是哪句诗?贾岛
3、“推敲”的故事千古流传,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诗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真是令人赞叹。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 [来源:学&科&网]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年),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
4、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朗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言 师 /采药 去 。 [来源:Z+xx+k.Com]只 在 /此山 中 , 云 深 /不知/处 。(生边读师边画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来源:Z
5、+xx+k.Com]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什么?(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谁呢?(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
6、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 问 答 松下问童子 (你师父到哪去了?)言师采药去贾岛(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童子(只 在 此 山 中) (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云 深 不 知 处
7、 五、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1)首先,我们看这个“问”字,当贾岛去拜访隐者时,是怎么样的心情?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他满怀希望而来。(2)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访隐者却听童子“言师采药去”,诗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隐者,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3)当得知隐者在山中采药,“只在此山中”,这时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上?这
8、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什么?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4)可是,当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看,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到再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六、拓展悟情。 1.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