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和田维吾尔人》导学卡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和田维吾尔人》导学卡

ID:40863089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9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和田维吾尔人》导学卡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和田维吾尔人》导学卡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和田维吾尔人》导学卡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和田维吾尔人》导学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和田的维吾尔人》导学卡【资料链接】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提起和田,我们可能知道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产玉石的地方;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会浮现载歌载舞的情景。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动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割礼是源于伊斯兰教的礼俗。维吾尔

2、族称割礼为“逊纳特托依”(逊纳特,为阿拉伯语,意为“圣行”。割礼被列为圣行之一)。割礼原为阿拉伯半岛古代先民的习俗。后来被伊斯兰教沿袭,作为一种仪式。自从维吾尔族改信伊斯兰教后,割礼这种习俗也在维吾尔族中盛行起来。是指割掉男孩的生殖器包皮。维吾尔族给孩子进行割礼,一般都选在春天或秋天,孩子的年龄是七八岁,不能晚于9岁。维吾尔族把割礼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割礼前,要为孩子准备好衣服被褥。我还搜集到了【基础闯关】1、给加粗的字注音引吭()渺渺()土馕()坑乐此不疲()笨拙()愕()然载()歌载()舞嘶()哑摇曳()深邃()妩媚()1、结合

3、课文,解释下面的词语比喻压制、摧残使之不能存在和发展。()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又唱歌,有跳舞,形容尽情欢乐。()因为距离远所以事物模糊不清而声音来回飘荡,渐渐逝去()3、《和田的维吾尔》中哪一个特点的介绍,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阅读闯关】1、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和田维吾尔人特点。2、朗读喜欢的段落,以导游的身份介绍维吾尔人风俗习惯。3、细读课文,品悟写法。【迁移闯关】抚宁是吹歌之乡,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介绍当地吹歌风俗的作文提

4、纲(资料:抚宁吹歌又称抚宁鼓吹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汉族民间音乐形式。据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编纂的《永平府志·卷三·政事志·雇银(条)》载:"抚宁县吹鼓手捌名,每名叁两陆钱(银)"算起,至今最少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清代在县衙供职的鼓吹乐艺人被称为"官喇叭"。抚宁县的"官喇叭"一直由县城南街公姓世传,清末民初(1853-1929)由公裕转给西街赵永发。赵永发成为清朝抚宁县最后一任"官喇叭"。抚宁吹歌遍及抚宁广大农村,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至今日,主要是由于吹歌艺人代复一代的传承关系保留下来。艺人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一是家传,艺人称之为“门

5、里出身”;二是以“认干亲拜把子”的方式学艺;三是拜师收徒。早年,抚宁吹歌艺人多有“少年学艺家乡中,成年卖艺下关东,晚年传艺回故里,关内关外留美名”的从艺生涯“三部曲”。  抚宁吹歌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和民间舞蹈的伴奏”,同时,也用于“迎”“送”等各种礼仪活动。抚宁鼓吹乐,在农村被称为“鼓乐(音yao)”,群众把鼓吹乐艺人叫做“吹鼓手”或“喇叭匠”。它遍及抚宁农村,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抚宁的代表乐种。抚宁鼓吹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典礼仪式和民间舞蹈(秧歌)的伴奏,有时也为商业服务,在舞台上演出,流传至今已有

6、千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更加兴旺起来。)作业: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地的朋友介绍抚宁的民风民俗,写一段导游词,要体现当地特色风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