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余人”

浅析“多余人”

ID:40853707

大小:51.9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8

浅析“多余人”_第1页
浅析“多余人”_第2页
浅析“多余人”_第3页
浅析“多余人”_第4页
浅析“多余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多余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多余人”上海整形上海整形医院上海整形美容医院美白针价格“多余人”是赫尔岑在1851年评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里提出来的。这些被称为“聪明的废物”的“多余人”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贵族文学时期,是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他们的时代和自身的深刻发现,而“多余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奥涅金、毕乔林、罗亭、奥勃洛摩夫等。“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要忙的,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他什么事情都开始做过,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到底——他想的多

2、做的少,在十二岁就已经是个老人。”这里指的是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贵族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逝去了的时代的痛苦缩影,是失去了精神家园的迷惘儿,四代“多余人”虽然生活在俄国不同的时代,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却好像事先约好了一样游离于社会集体、传统法规之外,或者玩世不恭,或者冷淡麻木,无一例外的被自己的时代所排斥。“多余人”已经意识到生活的空虚,不甘沉沦却又脱离实际,想有所作为却只会空谈,已经不配担负起社会历史改革的任务,被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结不了果的鲜花。别林斯基说他们给人很大希望,完

3、成的却很小甚至完成不了。赫尔岑曾经说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的方面,也永远不会站到人民的方面”唯一能做的就是“多余人”。人们对于“多余人”的评价倾向是否定的。然而,我认为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能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多余人”,把他们放在某一特定的领域时间内。对“多余人”的评价应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局限于“19世纪”,“俄罗斯背景”和“1917年十月革命”的特定框架内,在新的时代,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多余人”。我要说,其实“多余人”一点也不多余,我将对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多余人”进行共时和

4、历时的比较分析来探究讨论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作用。  一、欧美的“多余人”、“局外人”  “多余人”是一群特殊群体,是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力量激烈碰撞后的产物,他们生活在俄国新旧社会交替的年代,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受到本国传统教育的制约(无法摆脱的),他们不满现实,想创新,可又无从着手,以至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的冲突”把“多余人”推向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有教养的贵族青年他们不满足于上流社会的庸俗生活,不满足于做一个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

5、但是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以积极的姿态反抗社会,只能在消极的玩世不恭中发泄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在无所谓的行动中消耗掉他们年轻的生命,直至变成屠格涅夫在《一个多余人的日记》中所说的马车上的第五个轮子,无处安放,成为那个社会的“多余人”。当奥涅金有意识处处显示自己的才华与魅力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抗上流社会的传统规范时,他就成为上流社会不受欢迎的异端,因为他是孤单的,他是不合群的,这是他的无奈。即使奥涅金本身没有错,可当一个人说你在说谎时,你可能是正确的,当所有人都说你在说谎时,即使你说的是真话,那你依然是不诚实

6、的。可见“多余人”的多余,并非客观上的多余,而是主观体验中的“多余感”。他们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渴望自由,渴望个性解放;但同时,他们从小接受贵族传统教育,贵族社会的习俗已经渗入到他们的血液,浸入他们的骨髓,他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比如奥涅金一是他不能承担社会责任,二是他对婚姻和爱情的拒绝,三是他将生死不放在眼里。继承了遗产后的奥涅金,开始在自己的庄园里开始“奥涅金式”的改革,“用轻轻的地租代替古老徭役的负担,家奴们都庆幸自己的命运”。这是进步思潮的反应,思想意识觉悟的表现,但是解放农奴谈何容易?四周的庄园主对奥

7、涅金群起而攻之,奥涅金怎能抵挡的了。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社会环境而存在,客观环境和自己所受的教育模式,这是个人无法超越的。他对达吉亚娜的拒绝,并非是花花公子的放荡不羁,这是他对自己对社会对自己所爱的人的负责表现。他最了解自己,他深知自己的致命弱点,承担不起这么单纯女人的挚爱。奥涅金与好友连斯基决斗时,他表面是清醒的,积极的,其实骨子里是他对贵族名分、教养、风尚的一种消极反抗,否则连斯基“走”了之后,他为什么会深深的自责。他的梦想破灭了,他放浪,他沉寂,他懒散,他麻木,最终他被无情的上流社会吞噬了。可怜

8、的奥涅金觉醒了,可脚下的路却没有了,他是非常痛苦的。奥涅金的玩世不恭和毕乔林的自我否定都是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发泄。毕乔林是一位贵族青年,军官,远离浮华喧闹的彼得堡去远行。“自由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逃避(一种否定)。”毕乔林的离开是对充满“毒素”社会的一种否定,一种远离,一种逃避。因为所谓的文明社会只会让他感到压抑与郁闷,所以他去追求自由,这是对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