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31992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小学生攻击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凌红[摘要]: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联,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攻击性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的环境因素;攻击性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就巨大,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对策 一、攻击性行为1、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
2、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根据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型获得的。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敌意和攻击性能量不断积聚,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以暴力或破坏性行为而宣泄来。习性学家劳伦茨则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联,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如:保持注意、保持安静等,这使他们的学业与攻击性同在。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
3、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不同的科学家对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如劳伦茨和雷斯把攻击分为感情性攻击与工具性的攻击。兰格斯伯兹和比约昆斯特根据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把攻击分为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间接攻击。道奇和考依把攻击性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另外,还有人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他人驱动的攻击和无原因的攻击。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大致有以下类型: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无原因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小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小
4、学生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小学生各年级之间既有存在显著性差异,也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二、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根据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有其显著的特点。一般来说进行身体攻击的多为男生,而进行言语攻击的多为女生。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他人物品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直接对被攻击者进行羞辱、嘲弄等。从年级特点来说,低年级学生采用的攻击表现为直接身体攻击,而高年级采用的攻击表现为间接攻击。间接攻击并不是直接的面对面攻击,而是一
5、方借助另一方间接队被攻击者施加攻击,常表现为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这种攻击具有隐蔽性,有时候攻击者不易被发现。教师应该对这种间接攻击加以重视,对这种不当的行为加以教育、引导。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联,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下列
6、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占50%,其他占50%。1、生物因素(1)、遗传和气质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和不同的气质,在出生后就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温顺,吃、睡都较有规律;有的孩子则爱哭闹,哭起来手脚乱动、脸红耳赤,吃、睡、大小便没有规律。后一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和易冲动的特点,可能发展成为较强的攻击性。(2)、生物机制的影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一般来说,多动症的孩子较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行为。2、家庭因素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
7、的50%中又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所致。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3、同伴因素一般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击的那个幼儿的反应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方也“以牙还牙”,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对方;反之,如果对方哭了,退缩了,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胜利者”自居,以后对这个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4、教师因素 当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对攻击儿童的态度对攻击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8、缄默型和孤立型的教师都会强化攻击性,并会感染其他学生,使这种攻击性行为得到蔓延。反之,教师若及时阻止并批评这种攻击行为及攻击者的话,就会弱化攻击性。5、环境因素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各种媒体中大量的暴力信息,很可能诱发并助长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电视暴力、电子游戏、武打图书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