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以孔、孟、荀为中心

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以孔、孟、荀为中心

ID:40805624

大小:456.3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7

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以孔、孟、荀为中心_第1页
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以孔、孟、荀为中心_第2页
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以孔、孟、荀为中心_第3页
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以孔、孟、荀为中心_第4页
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以孔、孟、荀为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以孔、孟、荀为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NOV.,2012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11月No.6General214GansuTheoryResearch第6期总第214期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以孔、孟、苟为中心胡可涛(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从孔子、孟子到苟子的论辩态度经历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孔子不仅对论辩持消极态度,甚至对语言本身带有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孟子虽然擅长辩论,但他却强调是处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境地。到了荀子,论辩不仅在文本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对论辩理论有了较为丰富的探讨。先秦儒家论辩

2、思想的嬗变,不仅是先秦时期社会发展趋势使然,也是儒家思想体系内部张力所致。[关键词]孔子;孟子;苟子;儒家;论辩[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07(2012)06—0075—05论辩是一种凭藉语言技巧、理论智慧,通过揭穿对等的地位出发据理力争。《论语》中,语录体的比例要方观点的内在矛盾,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立场的一种对占大成,基本上是“夫子自道”:孔子以简朴、凝练、隽永话性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言论愈是宽松的时代,论辩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阐述做人的道理。这种愈是流行,思想愈是

3、活跃,学术愈是繁荣。先秦学术的表达尽管具有针对性,但终究是单向的。当然,《论语》繁荣与当时诸子之间展开学术争鸣密不可分。儒学之中也不乏师生对话的场景,不过,这种对话却常常类似所以名列“显学”,不惟因儒家思想的独特魅力,亦必与于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弟子对老师人格的尊儒家先贤通过论辩驳斥异端、弘扬正道的努力密切相敬与崇拜,实际上悄然化解了对老师观点的怀疑,而更联,尽管儒家先贤孔子、孟子与苟子对待论辩的态度并多地导向弟子的反躬自省。由此,因观点分歧而引发不完全一致。论争的可能性就被削弱许多。曾子赞叹他的老师说

4、:一、“予欲无言”:孔子的论辩“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伍晓明先生在对《论语》的论辩进行研究时注意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到:“在《论语》中很难发现长篇的、系统的论辩(system—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21111孔夫子的教aticallysustainedargumentationordisputation)o~[1141-61育方式是诱导,这与西哲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是不同得出这一结论不足为奇。首先要承认论辩必须建立在的。尽管两者都属于启发

5、式教学,但是前者更多是靠对话的基础之上。《论语》作为一部以语录体和对话体言传身教式的引导,舒缓师生之间因认知差异所导致著称的文本,无疑符合这个条件。不过,对话仅仅是论的冲突与矛盾。苏格拉底的“反诘法”则是通过揭露对辩出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论辩的存在不仅方的语言冲突和逻辑矛盾,逼迫对话者不停地作出回需要双方存在观点的紧张与分歧,而且需要各自以平应。显而易见,在苏格拉底式对话中,整个对话气氛显[收稿日期]2012—06—16[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启航计划”项目“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知识与道德”(项目

6、号:WF201000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胡可涛(1979一),江苏灌云人,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哲学研究。⑤一得有些紧张,而《论语》中的对话基本是在冷静、严肃、智慧遵循的法则无非是“礼”:不符合“礼”的言论不仅庄重的气氛下进行的,论辩显得近乎多余。是不道德的,而且是不明智的。在礼的范导下,人们能《论语》中还是有一些对话因立场和观点的差异而够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把握好讲话的分寸,可以称得被迫中断,这里的对话者不仅包括对儒家立场持有怀上“知(智)”了。不仅如此,“言多必失”,

7、说话只要能够疑的接舆、长沮、桀溺、荷礤丈人等人,也包括极少数孔把该表达的说清楚就可以了。在儒家的视野中,道德门弟子。譬如弟子宰我对“三年之丧”提出质疑的时的关键不在于“言”,而在于“行”。在“言”和“行”之间存候,孔子并没有作出正面的回应,而是试图通过引导宰在着一种非对称关系:言易行难。正是意识到其间的我诉诸内在的心灵世界,以求达问题的解决。宰我在问题,所以孔子多次重申要“行先言后”,将“言”置于次的时候孔子以温和的措辞,等到宰我出去的时候,孔子要的地位。孔子甚至试图把对语言的消极态度贯彻到的措辞变得严厉起来

8、:“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底:“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焉?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2孑L子显然是竭力回避论辩,哉7.E2318o显然,在孔子那里,不仅是论辩,即使是语言本尽管有些时候显得勉强与无奈。本来,在孔子与其反身因为与道德的牵连、紧张关系,而被有意地加以放对者那,论辩最有可能出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