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比较研究

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比较研究

ID:40805588

大小:205.7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7

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比较研究_第1页
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比较研究_第2页
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比较研究_第3页
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比较研究_第4页
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5卷第1期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5No.12015年2月JOURNALOFLI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Feb.2015[高等教育研究]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比较研究王宏德(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摘要: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道德教育的侧重方式,二者重德的价值意蕴是一脉相承的。通过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明晰了二者存在的价值契合性即重德价值目标一致、道德内生动力一致、重实践品格一致;也明晰了二者存在的差异性即

2、内涵外延不一致、实现途径不一致、道德效用不一致。关键词:儒家内圣之学;当代德育;价值契合性;差异性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084(2015)01-0025-05DOI: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5.01.006儒家内圣之学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历史演进过渊》)、孟子“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程,即便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家先贤对其发展不尽(《孟子·离娄下》)以至陆九渊的“发明本心”和王相同,但是以心为道德本体,注重心的体会认知、阳明的

3、“致良知”无不都把内在的德性涵养视为自觉灵明以及反躬内求、内在超越的道德修养工孜孜以求的毕生理想,把道德看成是人的核心价夫论却是儒家内圣之学的价值意蕴。在现代视域值或根本价值。而德育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就是培下,把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进行比较研究,既养人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使道德主体是在当代转生儒家传统伦理的一种尝试又是丰富在知、情、信、意、行五方面发生合乎道德的提德育资源的现实需要。升改变,形成一定社会所倡导的主流道德是非观。可见,不论是儒家内圣之学还是现代德育都把道一、儒家内圣之学与当代德育

4、的契合性德视为人存在的一种本质规定性。儒家内圣之学追求内在的道德价值理性,把(二)提倡良心内省与突出自律意识的道德个人道德涵养视为至上的甚至超越个体生命的一内生动力的一致种德性追求,而德育从狭义上说即是“教育工作儒家内圣之学的思想家们无不突出心之本体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在道德修养中的自省自得、不假外求,主张一种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道德内求的修养工夫,倡导尊德性之学。以陆九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渊的心学思想为例,他从“发明本心”出发,认道德

5、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1]可见二者在内在为“人孰能无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贼之耳,放的价值意蕴上存在着一定的契合性。此外在注重失之耳。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践行层面也存在着相似之(《陆九渊集》)可见,陆九渊的“发明本心”即是处。充分发挥人心所具有的自觉灵明的特性,求德在(一)追求理想道德人格与注重思想品德素我,求德在心,保持心的主宰统摄,涵养心的清质的重德价值目标的一致明宁静。正如李泽厚所说:“既然一切认识、一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而以切格物致知都是为

6、了达到‘豁然贯通’,了悟伦理孟子为代表的心学伦理则更加侧重内圣之维。从本体,那么何不直接求诸本心,又何必费神劳思,孔子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今日一件明日一件地去格外物呢?只要去掉心中收稿日期:2014-10-27作者简介:王宏德,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25的各种弊病,真理的光辉便自然显露。”[2]陆九渊“收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儒家内圣之学与德育在文化拾精神,自作主宰”等直接诉诸本心的易简工夫结构内核存在契合性的同时,

7、在外化社会表现以突出心的道德自觉、直指本心,成就理想道德人及实现重德价值理想的途径和发挥道德的社会效格。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当前德育的过程中,我们提倡道德自律和(一)儒家内圣之学泛道德化与德育边界划他律的统一,但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依然是形成分相对明晰的不一致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在根本因素,正如戚万学所说:由于儒家内圣之学把人的内在德性涵养视为“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自愿的活动,人的本质规定性,道德是人的根本价值或核心价道德作用的发挥乃至其存在价值,无不以主体性值。比如孟子所倡导的“舍生取

8、义”、“杀身成的发挥、以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3]强调主体的道仁”、二程突出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德自律不是否定外在他律的规范监督作用,只是样的道德至上主义把一切社会生活的善恶美丑、强调任何外在的规定性只有通过主体内在的接受、是非功过都纳入道德考量之中,也就造成了社会认同、转化,才能打破抽象规定与接受主体之间生活的泛道德化。道德标准无限的涵盖和渗透到的隔离,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为道德而道德,(三)道德践行工夫论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