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01995
大小:7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07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选编:陆继明审核:朱朝晖一、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
2、,拔出剑来击打它,就把它打破了。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国用城求取璧如果赵国不答应。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积累善行,因而养成高尚的道德。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我曾经整日地思考。(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3、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4、)——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二、何hé第12页共12页1.用作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
5、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2.用作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步出夏门行》)——茫茫的大海碧波荡漾多么美丽,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3.作动词,通“呵”,作“问;呵问,盘问”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有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6、。4.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一)“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呢?”(三)“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7、《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四)“何乃”:1、何能、怎么能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你怎么(竟然)这样没见识?2、连词,何况。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行走,何况是旧任呢?”3、何故、为何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辟阳侯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三、乃nǎi第12页共12页1.用作副词。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张良于是就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②也可表示前后两
8、事在情理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