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ID:40777949

大小:25.77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8-07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_第1页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_第2页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_第3页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_第4页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张一兵  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的转换要件。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在他

2、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以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一、太虚幻镜中的“我”之诞生1936年8月3日,拉康在墨尔本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提交了最初“镜像阶段”(TheMirrorStage)思想的论文。拉康直接把矛头指向弗洛伊德的自我说。更宽泛地说,他自觉地使自己“与所有直接从我思(cogito)而来的哲学截然相对”①,并从心理学科学逻辑中使当代新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体第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危机。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自认为是哥白尼式革命的弗洛伊德的个人主体理论

3、仍然是肯定性的,虽然他否定和分裂了理性主义的思(意识)之主体,但毕竟又重新确立了以本能原欲为基础的本我现实实现———自我。在自我和本我的关系中,自我并非与本我根本脱离,自我虽然是本我与现实对象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结果,但这并没有改变自我的根子仍深埋在本我之中。这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自我主体总还是自足的功能性关系结构。“弗洛伊德将自我等同于‘感觉-意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机体得以适应‘现实原则’和器官的总和所构成的”。它联结本我,并不断外化为超我。拉康则直接称晚期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念为“狂想”。这就是他对自己老师的真实态度,这一刀直指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核心。拉康说,长

4、期以来,弗洛伊德的这个自我“为意识所有,但不为反思所及”。他说,发明这个镜像阶段,可以使他“直抵一种理论和实践上的阻力上的核心”。这个所谓“核心”,就是弗洛伊德以身体自恋和自我认同双重指称构筑起来的和谐的个人主体———“自我”。拉康认为,弗洛伊德的“自我是个功能,自我是个综合,一个功能的综合,一个综合的功能,它是自主的”。可是,这个自我就像一个堆满了杂物的抽屉,有用而蒙人②。弗洛伊德常常让人揭开帘子看看后面的真相,可是拉康却把弗洛伊德的真相说成是更坏的更能骗人的帘子。拉康之所以将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念称之为骗人12 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①②《拉康选集》,

5、第184~185、59、104、405页。《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9页。的现象,是因为那个人人都认可的从“原生的”本我到自我(超我)的个人主体其实并不存在,这种并非故意的欺骗的本相是针对意识掩盖的那种缺失,即原初“我”的虚无!这是一个本体论上长期被遮蔽的重要缺失。拉康说“掩盖这个缺失是主体欢快的秘密。”拉康是想说,人们一直误认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人主体(自我)其实是一个幻觉意义上的想象骗局,“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空无,它不过是“一个操作性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实质即我们将一个开端上就是假相的镜像误以为真实存在的个人主体。于是,弗洛伊德假设的自我

6、的发生实为一种意象中的开裂,这种开裂从没有形成一种自足的主体,而是造成了一个阴黑的舞台。有时拉康将其称之为“与生俱来的开裂”。以后,在这个被称为主体的舞台上将上演个人一生的伪我与他者的争斗悲剧。这个镜像最初是镜子中的“我”的影像,尔后则是“我”周围众人(开始是其他玩伴的模仿性姿势的反应,然后是长辈、大人的存在)的目光、面相和形体行为构成的反射的镜式形象。虽然这镜像来自于外部的介体,可是这个镜像始终是自画像。这个自画像的本质就是自我认同。“那就是我”、“我在这里和那里”的“我”,实际上是一种以想象为本质的反映性幻象。在这个镜像式的伪在中,根本不存在弗洛伊德所说的

7、主体自恋和自我认同,而是存在论上的异化之无,而人将被这个自画像欺骗终生。“人类世界的本体论结构”就是拉康的想象界的无之本体论。拉康这里的观点,已经是一个大的宣判即过去人们自觉不自觉作为个人主体的那个我,笛卡尔作为理性之思起点的那个我,还应该包括第一个新人本主义先驱斗士施蒂纳的那个“唯一者”的我,克尔凯郭尔的“那一个”真实的我,海德格尔的此在之我,都不过是一种想象中的“理想我”①。非常可怕的是,拉康抽掉了当代新人本主义的存在论之根个人主体是不存在的。从常识来看,这真是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我们来看拉康的分析逻辑。对此,拉康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表述  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

8、的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