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73127
大小:25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7
《主干知识整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数学平面向量》——大盘点一、考点说明内容要求ABC平面向量平面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及数乘运算√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向量的平行与垂直√平面向量的应用√二、知识梳理1.平行向量①概念: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②表示方法:如果、、是非零向量且方向相同或相反(向量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则可记为∥∥.③注意点:任一向量都与它自身是平行向量,并且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是平行向量.2.共线向量①概念:共线向量也就是平行向量,其要求是几个非零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其所在直线可以平行也可以重合.②含义:“共线”的含义不是平
2、面几何中“共线”的含义.实际上,共线向量有以下四种情况:方向相同且模相等;方向相同且模不等;方向相反且模相等;方向相反且模不等.因此,任意一组共线向量都可以移到同一条直线上.③关于两向量共线的判定:对于两非零向量,如果存在,使(),那么∥;反之,如果两向量平行,且,那么.这里的“反之”中,没有指出是非零向量.这就是说时,与的方向规定为平行.3.相等向量①概念: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②识别依据:两个向量只有当它们的模相等,同时方向又相同时,才能称它们相等.如,就意味着,且与的方向相同.③理解拓展:由向量相等的定义可以知道,对于一个向量,只要不改变
3、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平行移动的,都可以用同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因此,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可以任意选取有向线段的起点.4.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三者的异同点①共线向量即为平行向量;②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5.向量的数量积①已知两个向量=(),=().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②求向量的夹角可用公式:.当且仅当两个非零向量与同方向时,,当且仅当与反方向时=,同时与其他任何非零向量之间不谈夹角这一问题.③设=(),则,对于求模有时还运用平方法.三、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例1设两个非零向量和不共线.(1)如果.求证
4、:三点共线;(2)若,,和的夹角为60°,试确定的值,使与垂直.解:(1)∵=+=∴=5,又与有公共点B,∴A,B,D三点共线.∴点评:本题第一问运用了共线的条件,即与共线⇔存在使.第二问运用了垂直条件,用方程思想得到待求未知数.变式:设两个非零向量与不共线,(1)若=+,=,.(1)求证:三点共线;(2)试确定实数,使和共线.解:(1)∵=+,=,,∴、共线,又∵它们有公共点,∴三点共线.(2)∵和共线,∴存在实数,使即∴∵、是不共线的两个非零向量,∴∴∴探究点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例2在△ABC中,·=
5、
6、=2.(1)求2+2的值;(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7、.解:(1)∵
8、1
9、=
10、-
11、=2,∴2-2·+2=4,又∵·=2,∴2+2=8;(2)设
12、
13、=c,
14、
15、=b,
16、
17、=a,由(1)知b2+c2=8,a=2,又∵∴当且仅当时取“=”,所以面积的最大值为.变式:△ABC内接于以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且3+4+5=.(1)求数量积·,·,·;(2)求△ABC的面积.解:(1)由3+4+5=,可得3+4=-5,平方得:92+162+24·=252,得·=0.同理可得·=-·=-.(2)因为·=-·=-,所以cos∠BOC=-,cos∠AOC=-,故sin∠BOC=,sin∠AOC=.=×1+×+×=.探究点三平面向量的
18、综合应用如图2-5-1所示,在△OAB中,已知P为线段AB上的一点,=x·+y·.(1)若=,求x,y的值;(2)若=3,
19、
20、=4,
21、
22、=2,且与的夹角为60°,求·的值.解:(1)∵=,∴+=+,即2=+,∴=+,即x=,y=.(2)∵=3,∴+=3+3,即4=+3,∴=+,∴x=,y=.·=·(-)=·-·+·=×22-×42+×4×2×=-9.点评:对向量的考查,要关注向量的坐标运算和它们的几何意义,加强数与形相结合的关注度,同时也要对向量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给予足够重视.四、规律技巧提炼1.以“基底”形式出现的向量问题通常将题中的向量化为以某一点为统一
23、起点,再进行向量运算会非常方便;2.以坐标形式出现的向量问题要尽可能利用解析思想,转化为函数或方程方法求解;3.求向量的夹角可用公式:当且仅当两个非零向量与同方向时,,当且仅当与反方向时,,同时与其他任何非零向量之间不谈夹角这一问题.解题时要注意在两向量的夹角定义中,两向量必须是同起点的,取值范围为,夹角为钝角或锐角时求有关字母的范围要注意共线情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