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评价与价值理论

价值、评价与价值理论

ID:40737521

大小:7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6

价值、评价与价值理论_第1页
价值、评价与价值理论_第2页
价值、评价与价值理论_第3页
价值、评价与价值理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价值、评价与价值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价值、评价与价值理论  当我通读完门格尔大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时,掩卷沉思。蹦进脑海的第一个念头居然是一本十年前读过的小书——《价值与评价》。  该书作者是时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哲学家弗·布罗日克。这本书写于1987年。其主要观点是沿袭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推导出了一个价值哲学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价值是客观的,但体现于人的主观评价活动之中。尽管这位捷克的哲学家想尽办法要想在价值活动的层面开放出个人的自由来,但是,他最终还是把价值范畴还原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本体论之中——价值是由人类的历史实践所决定的产物。也

2、就是说,价值是客观社会存在的反映。  事实上,时至今日,中国的马教价值哲学仍然没有达到或者说超过这本小书的水平。比如流行的那本《价值哲学引论》(作者李连科)。  然而所有这些关于价值与评价的哲学命题都无一例外没有跳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有关价值的本质及各种表现形式的论述。马克思在撇开了所谓的使用价值——即每一种商品的具体用途和功能之后,给出的价值定义是:“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力量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

3、生产上耗费了人类的劳动力,积累了人类的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资本论》第一卷,5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4  剩下的各种商品价值的差异,都被简单地归结为这一抽象人类劳动(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特别是所谓的交换价值形式。因此,在“20码麻布=1件上衣”的等式中,马克思针对等式两边完全不同物理量和功用的商品,分析道:“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资本论》,63页)他又写道:“在麻布的价值关系中,上衣是当作与麻布同

4、质的东西,是当作同一性质的物,因为它是价值。在这里,它是当作表现价值的物,或者说,是以自己的可以捉摸的自然形式表示价值的物。”(《资本论》,65页)  至于为什么人们可能愿意接受“40码麻布=1件上衣”的交易,马克思根本没有兴趣深入讨论。  可以看到,这一关于价值本体(一般人类劳动,或者商品价值)与其体现形式的讨论中,马克思完全没有顾及评价问题。从《资本论》与《价值与评价》的差异中,可以看到,在价值哲学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价值与评价必须区分对待。价值作为评价活动的前设,制约和约束着人们的评价活动。这一制约是社会存在之客观整体性和普遍性的体现。因此,

5、价值是一种社会客观性。  相反,在门格尔这里,自始至终都反对这种价值客观论的立场。在关于货币的一段分析中,其立场的坚定性与逻辑的一致性,展示得最为突出。在第八章“货币的理论”引用了杜尔阁的观点(《国民经济学原理》,235页)后,他写道:“客观意义上的所谓等价物,的确在什么地方也看不出来,从而这样一个等价物(‘交换价值’)的尺度根本是没有的,因此也就根本无从谈论。”(《原理》,236页)这一立场斩钉截铁,与马克思势同水火。  接下来,门格尔继续写道:“要正确规定一种财货的等价物,不考虑这种财货的所有者及这种财货对其所有者所具有的经济地位是不可能的。”(《原理

6、》,237页)马克思没什么兴趣讨论的主观偏好问题,在这里被放到了首要地位。  在讨论了评价活动与定价过程的实质之后,他总结道:“成为货币的商品,一面既适合于用以评定一切财货的价值,一面也适宜于用以设置交换用的财货储存。……4在此,我们同样可以明确的,就是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储藏的职能不为货币本身所具有,因这些职能不过是偶然发生的,它们并未包含在货币概念之中。”(《原理》,239页-240页)而马克思则认为货币具备价值储藏和转移的功能——当然,他不忘补充说,这个功能的成立,取决于其所从属的社会的整体的客观的价值源泉,而不是主观评价。  回到开头的问题:价值与评

7、价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区分开来的,价值≠评价;而在门格尔这里,则是合一的,价值=评价。由此得出的一系列观点,两人都迥然对立。  把价值从主观评价活动中割裂出来,是为了将价值的本体建立在实体的基础之上。这个实体就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而门格尔这里,则完全不同。当价值的本体归属于评价活动时,其基础不在实体,而在主体(个人)与对象的关系之中。这种主客体的关系,就是稀缺。而在《资本论》中,完全见不到对稀缺的分析。  将价值抽象从评价活动中出来,是建立形而上学的价值本体实体的逻辑步骤。正是这一抽象,将个体和经验层面的现象置之于抽象本体的彼岸。这正是柏拉图式的二

8、元论唯心主义哲学的翻版。理念与现象世界的对抗,在马克思那里始终无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