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的“设疑”与”释疑“艺术漫谈

中学语文课堂的“设疑”与”释疑“艺术漫谈

ID:40731810

大小: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06

中学语文课堂的“设疑”与”释疑“艺术漫谈_第1页
中学语文课堂的“设疑”与”释疑“艺术漫谈_第2页
中学语文课堂的“设疑”与”释疑“艺术漫谈_第3页
中学语文课堂的“设疑”与”释疑“艺术漫谈_第4页
中学语文课堂的“设疑”与”释疑“艺术漫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课堂的“设疑”与”释疑“艺术漫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学语文课堂的“设疑”与“释疑”艺术漫谈四川省武胜县鸣钟初级中学杨智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提问没有新意,雷同的提问过多;提问对象过

2、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挫伤差生的积极性。这些提问方式,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8课堂讨论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是以问题带动学生探究为中心的。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要借助一个相关联的话题(即“玄机”),激发、唤醒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我姑且称为“曲径通幽法”。但是,仅仅“设疑”是不能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

3、命的,同样要善于“释疑”。现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这种方法的运用。一,如何巧用“设疑”艺术   (一)寻找文章的“空白”,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  “空白”既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如果提问能够在文章的空白点上设计,往往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  《〈宽容〉序言》教学中,有位老师指导学生在“刻着先驱者名字的石头上”写上碑文。这似乎与预设目标无关,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研读,就不可能写好碑文。在不少叙述性的文章中,人物的设计往往有较多的空白点。如《祝福》中,我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我’不对祥林嫂说什么灵魂的问

4、题,祥林嫂会死去吗?”8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从而对小说主题有更强烈的体验。   (二)寻找文章的“症候”,于难言处把握情感和态度。  所谓“症候式分析”,用蓝棣之教授的话说,就是“以作品中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作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症候”是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透露给读者,但又不想说得太明了的文字缺口。在阅读中,如果抓住这些“症候”,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又往往最贴近作者的原意。如在学习《黄鹂》一课时,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句,引发学生探讨:为什么作者由黄鹂想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为什么说“这正是

5、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有的学生从文本出发,从几次写黄鹂在具体处境下的表现来尝试回答,有的从1962年作者所处的时代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结合钱理群先生的观点来分析……抓住了文章的“症候”设计问题,在作者有意强调或回避不谈之中,可以激发学生探寻研究的兴趣,而分析的过程往往会更多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寻找文章的“瑕疵”,于缺陷处培养严谨的学风。8  一般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仔细研究的,但是疏漏还是不可避免。现行的高中教材,无论是文章还是注释,都能找出其“瑕疵”,有一些“瑕疵”是关涉到文章整体理解的。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拉动对文章的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

6、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中“风流”的注释;如《离骚》中“谣 诼谓余以善淫”中“淫”的注释;如《师说》中“今之众人”的注释;如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浴乎沂,风乎舞雩”中“浴”和“风”的注释;如《神奇的激光》一文中有多处的病句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抓住这些“瑕疵”来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交流看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科学的认识,养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解释的梳理、辨正,养成一种批判和科学和严谨的学风。有不少学生都体验到科学精神不仅仅在理科学习中,语言表达本身就具有严谨的内涵。   (四)寻找思路的“切口”,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态度。每一篇

7、文章都有它的行文脉络,是为作者的思路。一般把握作者的思路是按照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来分析的。这种分析带有比较明显的图解色8彩。把握文章的思路,又是理解文章最起码的一个环节,也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带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加以设计。例如笔者在执教《内蒙访古·一段最古的长城》时,与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真正写长城的文字集中在第8、9两段,不足400字,题目却称作《一段最古老的长城》,能不能换一个题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