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

历史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

ID:23801037

大小:60.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0

历史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_第1页
历史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_第2页
历史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_第3页
历史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_第4页
历史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历史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抓住设疑与释疑这两个环节,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一一有疑一一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己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

2、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如何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扣住“教眼”,恰到好处地设疑,这是深化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大有学问,历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这种“疑”必须具有思维价值,而且有利于创造一个学生乐学善学的教学环境。历史教学的特点是史论结合,不应该就事论事,而应该就事论理;不应该仅仅问是什么,而应该问为什么。

3、这种“疑’的深浅程度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那么照搬书本内容就可以回答的问题缺乏难度,表面热闹,实则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教学水平。反之,如果问题提得过难、过深,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接受不了,可望而不可及,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最合适的问题应该是如同摘桃子,不是垂手可得,也不是架了梯子还难以摘到,而是跳一跳,伸一伸手可以摘到。也就是说,这类问题在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但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可以回答的。它往往要求学生在大范围的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加以分析

4、、归纳、比较才能解决。笔者在中国古代史(选修)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如下一些问题:奴隶社会中,奴隶主用极残忍的手段对待奴隶,任意残杀,为何说它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秦、隋两个王朝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为什么既要肯定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又要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进步性,又要肯定其后裔归顺清朝的举动?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由农民起义的领导人转变为最大的地主一一封建皇帝?为什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必然被“汉化”?为什么农民起义往往通过宗教形式发动?宗教对农民起义有什么影响?等等。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

5、,笔者设计如下一些问题:如何科学地评价洋务运动?如何理解“欧风美雨”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门户开放”与今天的开放有何区别?封建主义残余对当今现实生活有哪些影响?等等。在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一些问题:为什么说哥伦布、麦哲伦既是殖民主义海盗,又是杰出的航海家?为什么经常会出现战争引起革命的事例?美国与拉丁美洲都经过独立战争获得独立,结果两者走上不同的道路,差距拉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同是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前德、日、美三国能摆脱法西斯化的命运?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等。还可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

6、起来考虑。如,15世纪时的中国航海水平高于西欧,有过郑和远航的壮举,但为什么开辟新航路,沟通东西两半球的任务却由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小国完成?中国是四大发明的故乡,四大发明传至欧洲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强有力的催化剂,而中国却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却遭到失败?为什么苏俄十月革命走城市推广到农村的道路获得成功,而中国革命则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能胜利?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扩散,思维的火花迸发,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与思维积极

7、性,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每节课都有一两个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提出和解决,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探索真理需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史学界的不同意见,以开扩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兴趣,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大有帮助的。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

8、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善教者必善问,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是善于设疑、提问的教师。(二)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何在学生有疑处释疑,使学生由有疑到无疑,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里切忌一言堂,而应启发、诱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双边活动,关键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形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