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政策过程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保罗·A.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在两个方面是出众的,它既是一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手册,同时也是一本对现有政策过程理论的文献综述。他利用科学哲学中对于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对政策过程领域中“启发式”和“前景更好”的七个理论框架进行评价,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指出它们的不足,并为进一步推动政策过程理论的发展制订了计划。萨巴蒂尔将该书分为十章、五大部分,每一章分别由七个理论框架的代表人物执笔。第一部分“导言”中,萨巴蒂尔通过分析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概念性框架”——“阶段启发框架”的不足,
2、揭示出全书的目标——寻求更好的理论,并给出“更有希望的理论框架”的选取标准。该书第二部分“考察政策过程中理性所起作用”的两章为“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与“多源流框架”。前者以自利的理性行为者作为个体模型,分析在一定制度的约束下,外部客观条件和文化价值等主观因素如何影响政策参与者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并通过在“行动舞台”中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进行政策输出。“多源流框架”则采用与之针锋相对的个体模型,认为在“模糊性条件下”人们通常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在问题和偏好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关心的是管理时间而非管理任务,倾向于处
3、理那些并不是由他们所能控制的因素强加给他们的问题。该书第三部分“聚焦于相对长时期政策变迁”的两章,主要针对如何解释政策制定过程中渐进与突变共存的特点。“间断一平衡理论”从基于注意力的有限理性模型出发,认为政策突变不是来自参与者偏好的改变,而是来自注意力的转移。“支持联盟框架”则建立在信仰高于利益的个体模型之上,认为行动者面对着诸如谁的利益最应受到关注等一系列涉及价值偏好的政策目标。该书第四部分聚焦于“大量政治系统间的政策比较”研究,其中所探讨的“政策传播模型”、“政策创新模型”以及“因果漏斗框架”等理论模型都采用了对大量样
4、本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或定性的比较分析方法,以确定哪些自变量是影响新政策采纳可能性的因素。该书结论部分对前面各章中的框架、理论和模型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之间的显著不同点。在最后一章中,萨巴蒂尔详细地给出了一套建立和发展框架、理论和模型的指导方针。该书的一大贡献在于它为读者集中展示了当前政策过程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并详细讨论了各框架的优势与不足,以便于读者在此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把这些理论框架集中在一起后,我们发现,各理论发展其内部逻辑一致性的努力导致了彼此之间极大的矛盾。它们分别从各不相同的个体模型
5、出发,演绎出各自的理论模型,然后对相似问题做出了差别极大的解释。这些理论究竟是都符合实际,还是都不符合,抑或每个理论都只与实际中的一部分相符?显然我们面对的是第三种情况,要想更好地解释现实,我们就必须融合各理论中正确的部分。但这样做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解决不同的个体模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要完善这样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在一个假想的模型上进行逻辑推演,而要深入实际,根据与理论相悖的事实对个体模型进行修改,形成能容纳不同理论的框架,并不断用事实去检验它,修正它。该书另一大贡献在于作者为建构政策科学的理
6、论体系所提出的指导方针。因此,该书作者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发展理论体系,而并非单一的理论,评价一个框架合理与否也就要看它能否符合这一发展目标,而这才是阶段启发框架被抛弃的真正原因。萨巴蒂尔等人详细界定了框架、理论、模型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发展合理的理论体系的途径。作者认为框架通过规定变量、分析单位、分析层次和研究范围,为研究同类现象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做出关于个体模型和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可证伪的假设,即形成理论;而把变量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中,对一组有限的参数和变量做出更精确的假设,以验证特定的理论部分时,就形成了模型;
7、从框架出发,通过经验归纳,增加、精简、修改或完善假设,再由逻辑推演出模型以待检验,这样一个不断扩散的过程就形成了理论体系。(但是,该书定义的“框架”还未具备“研究纲领”的“硬核”所应具备的特征,这至少需要对上述个体模型及理性发生作用的环境加以更详细的定义;从框架到模型的扩散过程也只应是建构理论体系的过渡阶段,而最终目标仍是形成较成熟的“研究纲领”。)《政策过程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与管理手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形势和新发展对中国公共政策及管理的研究提出了诸多
8、挑战,要求尽快建立起—个高效、协调、规范、透明的公共决策和管理体系。因此,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中国各类公共政策的过程问题,比较分析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差异,展望国际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的新趋势及中国公共政策的未来走向等,成为我国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为鉴。由美国著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