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

20 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

ID:40667040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5

20 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_第1页
20 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_第2页
20 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_第3页
20 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_第4页
20 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20 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内容提要】德国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汉学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此前的汉学研究被称为“前汉学”;从19世纪后半叶起,德国开始从前汉学向汉学转换,这一过程与德国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以后成为独立的学科;70年代以后,汉学成为一门显学,并且换了一个名字--中国学,更注重当代史时事政治,经济,商业贸易的观察和研究。【关键词】前汉学;汉学;中国学1997年,德国86岁的著名汉学家傅吾康(WolfgangFranke)先生回忆录的第一部《为中国着迷》(ImBanneChinas)出版,由此在汉学家圈子里引起一番议论:为什么类似这样的自

2、传体式的学术回忆录太少?德国汉学家是怎样看待自己20世纪的研究历程的?中国人是否真正了解德国的汉学研究史?波鸿大学马汉茂(HelmutMartin,1940-1999)教授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讳莫如深地冷淡了数十年以后,首先在汉语世界里出现了对德国的中国学研究的介绍,然而这些介绍在相当程度上只涉及了一点皮毛。北京的社会科学院新出的辞典里已经有了一些传记词条,但它们基本上没有体现出传主的真正研究状况。还有些零星的介绍发表在《国际汉学》杂志上。已出版的内容单薄的专著更是一种误导,例如张国刚的概况式的描述。这些努力尽管粗糙,但却是个新的开端,对这样的开创性的

3、尝试应该赞赏。这一状况恰恰说明,到目前为止,德国方面研究这一学科的可靠而全面的发展史还没有写出来,因此,中国的这些学者和作者们没有东西可资参考,他们也可能不愿意在原始资料上下功夫。1这是令人难堪的当头棒喝。我曾对马先生的批评指责持怀疑的态度,君不见:我们已经出版了名家主编的《海外汉学》、《海外中国研究》、《国际汉学研究书系》和《中学西传》系列丛书,我们早已有了《国际汉学》杂志和《法国汉学》丛刊,北京外国语大学下设有“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所”,海外汉学研究在大陆几乎已成为显学,许多中国史从业者都以汉学家自居了,为什么洋人还是看不上我们呢

4、?我以为,忽视对德文原始资料的整理翻译,缺乏对德国已有的总结汉学研究史成果的借鉴利用,使得我们的研究看似热闹繁荣,实际上难免“炒冷饭”和粗浅之嫌,这是国外同行首先发现的“硬伤”。本文拟从德语第一手材料入手,厘清基本的事实和线索,勾勒粗略的一个轮廓,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扎扎实实的专著和论文早日出现。前汉学:耶稣会士汉学“汉学”(Sinologie)是欧洲人的术语,其希腊语词根的本义是指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国,它实际表征的是“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术。”德国当代汉学家AndreasPigulla把自15世纪到19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描述,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翻译以及对中

5、国语言文学历史的探索统统称之为“前汉学”(Protosinologie)2,多少让人有些意外。这就是说,德国的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汉学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充其量才不过一百年的历史。这说法的根据何在呢?2要弄清“前汉学”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德国人从何时起,怎样关注和了解中国的。在中国大名鼎鼎的汤若望(Johan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是17世纪初登堂入室于皇家宫廷的德国耶稣会传教士,他在1617出版的德文著作《基督教信仰输入大中华帝国史》,其中有关中国历史的介绍只占全书2.4%的比例。他连前汉学家的资格都不具备。当代汉学家Da

6、vidE.Mungello称17世纪中叶的德国人AndreasMueller(1630?-1694)和ChristianMentzel(1622-1701)是德国最早的两位“前汉学家”3。他们都是从文字研究入手,Mueller试图为中国文字找出一套系统规律;Mentzel是勃兰登堡大选帝侯威廉(FriedrichWilhelm1620-1688)的宫廷医生,六十岁才开始钻研中国历史,用归纳的方法编出《字汇》。4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试图创立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最后他把希望寄托在Mueller对中国语言的研

7、究上。莱布尼茨对中国的感觉是非常具体的,他长年与在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保持通信联系,请他们解答有关中国的问题。十八世纪欧洲人开始注重世界史的写作,JohannChritophGatterer(1725-1791)是德国世界史教材和手册体例的奠基人,他纂写了中国自夏王朝以来的历史。进入19世纪,JohannHeinrichPlath(1802-1874)开始从图书文献学、哲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他使得德国的“前汉学”研究更讲求方法论,更加“现代化”。长期在中国的新教传教士郭实腊(KarlGuetzlaff,1803-1851)批评欧洲人对中国的研究受到政治史的局

8、限,提出历史要展示多个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