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665129
大小:44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5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常见气体制取复习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常见气体的制取》高效复习教学设计1教学分析:常见气体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初中化学的重点,气体“制”(发生)装置和“取”(收集)装置设计拓展、改进是气体制取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每年中考试题中的热点。本节课是复习课,通过O2、CO2的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对比较归纳O2、CO2的实验室制法,对比分析气体“制”装置和“取”装置,归纳总结这类实验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与高中知识点“Cl2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进行衔接并做好铺垫。2学习分析2.1根据装置选择制作原理,学生可能会误判。固液常温型、
2、固体加热型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这点学生来说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在用固体加热型制取O2时,实验装置的试管中有的塞有棉花,有的没有塞棉花,学生不太注意会把原理弄错。教学中应强调加热KMnO4制取氧气时,由于在高温下高锰酸钾蒸汽会在导气管处冷凝,从而造成阻塞,严重会导致装置炸裂,所以对应要选择塞有棉花的那个装置,没有塞上棉花的那个装置是加热KClO3制取O2的装置。并且还要让学生再次回顾实验室制O2的情况:加热KMnO4制取O2时,有些实验小组操作不当,忘了塞上棉花,水槽中的水都变成紫红色的了。学生
3、回顾了自己的历史,误判现象就不会再产生了。另外,学生对于反应原理是选择对了,但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考试中写错了。复习中必须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多抄多写,反复记,循环记,直到烂熟为止。2.2收集方法的拓展,学生可能会出现疑惑。cd图一如右图一的收集方法是现在考试中聚焦的一种创新的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装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该装置收集气体的原理是利用密度大小的比较来确定气体该从何处进。集气瓶内原有的是空气,若要收集CO2,因空气密度比CO2大,则从c进d出;若要收集的是H2,因H2的密度比空气小,
4、则从d进c出。图二ab另外还有如图二收集方法——排水法收集气体装置。这也是一种利用密度大小的比较来确定气体该从何处进的装置,因一般气体的密度水小,所以应从b进a出。实际上通过上述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都总会感到抽象,还是有疑惑。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用吸管喝饮料的时候,吸管是插在液面以下才能把饮料喝到口中,还是液面以下呢?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如何才能把饮料瓶中的饮料吹出来?有了直观的探究和理解,学生的疑惑自然就会豁然开朗。2.3气体“检验”和“验满”易混淆。2.3.1检验是还不知是这种气体,利用物质的“特性
5、”的表象来证明“是这种物质”。如检验CO2就是用其特性“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所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检验O2时也是用其特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O2。2.3.2验满是已经知道是这种气体,利用其性质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能够说明该气体已经装满集气瓶就行。如验满CO2时,常规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移近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满;也可以用蘸有石灰水的玻璃棒放在瓶口,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已满;还可以用湿润的紫色湿润试纸放在瓶口,若变红,证明已满。利用的是CO2的性质,但
6、不一定是“特性”。验满O2的时,学生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往往是不注意审题,没有留意到中用的是排水法还是排空气法。因此,需着重强调学生审题,是排空气法,就用带火星的木条移近瓶口来验满,若是排水法就观察瓶口是否有气泡逸出来验满。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生明确:“检验”、“验满”的区别在于位置不同,检验是在瓶内进行,验满是在瓶口处进行;“检验”是应用该气体的“特性”来说明,然而“验满”不一定用该气体的“特性”,利用其性质中某一条性质都行,只要方法简便即可。3教学重、难点:3.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
7、.2比较归纳O2、CO2的实验室制法,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推断其它气体的制取方法。3.3气体的检验和验满。4教学方法:4.1教法:五环教学。“五环教学”,即导入——导学——点拨——反馈——反思五个环节。4.2思路:“理”、“练”结合。“理”即梳理,“练”即训练,先梳理知识网络结构,再进行练习训练巩固。5知识网络:5.1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验(检验、验满)收(收集装置)理(反应原理)制(发生装置)固液常温型固体加热型(条件)制O2三个制CO2个(方程式)密度大小溶解性检验方法验满方法(集法)(选择)5.2气体
8、的制取与收集装置图:ab6教学过程:环节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导入)【情景导入】用“冲突情境导入”方式导入: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若放弃这个知识点,后果将是丢掉1/6的成绩(从认清“气体制取”在中考中的地位导入)。然后,根据课标及考试说明要求,明确该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意图: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明白本知识点的重要性,产生“必须学”、“一定要学好”的心理,产生已知知识与完成本节课知识网络的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