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

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

ID:40647973

大小:519.6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8-05

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1页
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2页
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3页
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4页
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渗碳工艺及渗碳后热处理的组织特征。掌握金相法测定渗碳层厚度的方法。了解钢渗碳层厚度与渗碳温度和渗碳时间的关系。二、实验原理概述渗碳定义:渗碳是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到单相奥氏体区,保温一定时间使碳原子渗入钢件表面层的热处理工艺。目的:经过渗碳处理的钢件在经过适当的淬火和回火处理后,可提高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而心部则仍保持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韧性,主要用于受严重磨损和较大冲击载荷的零件。分类:按照渗碳介质的状态,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气体渗碳三种。二、实验原理概述渗碳后的热处理①直接淬火:渗碳后直接淬

2、火,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脱碳倾向小。②一次淬火:在渗碳件冷却之后,重新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淬火。③二次淬火:对于力学性能要求很高或本质粗晶粒钢,应采用二次淬火。二、实验原理概述图1渗碳后淬火回火工艺(a)直接淬火(b)一次淬火;(c)二次淬火二、实验原理概述渗碳及渗碳淬火后的金相组织①平衡状态的渗碳组织:钢件在高温(900-950℃)渗碳后,自渗碳温度缓慢冷却时,渗层中将发生与其碳浓度相对应的各种组织转变,得到平衡态的组织,即从工件表面层至心部,依次为过共析区、共析区、亚共析区以及心部原始组织的未渗碳区,如图2所示。二、实验原理概述图2低碳钢渗

3、碳后缓冷渗层组织二、实验原理概述过共析渗碳区:这是渗碳零件的最表层,其碳浓度最高,在一般正常的渗碳工艺条件下,这一区的含碳量约在0.8%-1.0%之间。共析渗碳区:紧接着过共析区的是共析渗碳区,这一层的含碳量约为0.77%。亚共析过渡区:自渗碳零件表面向心部延伸,紧接着共析渗碳区的是亚共析渗碳区。心部未渗碳区:此即渗碳零件原材料的组织区,对于低碳钢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二、实验原理概述②渗碳后淬火及回火组织零件渗碳淬火后,由于淬火工艺和材料等有差异而得到不同组织。但自零件表面至心部的基本组织仍为:马氏体+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马氏体

4、→心部低碳马氏体(或屈氏体、索氏体+铁素体)。渗碳零件淬火后的组织通常应为:渗碳层中有适量的粒状碳化物均匀分布在隐针(或细针)状马氏体基体上,另有少量(<5%)残余奥氏体,心部为低碳马氏体或屈氏体与索氏体,不允许有过多的大块状铁素体。二、实验原理概述渗碳层厚度的测定渗碳过程是碳原子在中的扩散过程,根据扩散第二定律,如炉内的碳势一定,则渗碳层厚度与渗碳时间有如下关系:二、实验原理概述测量渗碳层厚度可用显微硬度法和金相法。本实验采用金相法,即在显微镜下通过测微目镜测量。渗碳层的厚度是从表面量到刚出现钢材的原始组织为止。三、实验设备及材料井式渗碳炉金相显微镜目镜测

5、微尺直尺表面微氏硬度计冷却剂(水、10号机油)等20钢、20CrMnTi钢试样。四、实验步骤与方法渗碳处理:每班分为两个大组。其中一组学生将20钢试样进行渗碳处理,然后分别进行直接淬火、一次淬火、二次淬火,统一进行180℃回火,分别测定回火后试样的硬度。另一组将20CrMnTi钢试样分别做渗碳温度为880℃和930℃,渗碳时间为0.5、1、2、4、8h的渗碳处理。按照金相试样的方法来制备试样。为了防止边缘倒角,须用试样夹。用金相显微镜分别观察试样渗碳后的显微组织,并用测微尺测定其渗碳层厚度。五、实验报告要求简述实验目的与实验过程。画出一定渗碳温度下的渗碳层厚

6、度与渗碳时间的曲线,并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比较用显微硬度法和金相法测得的渗碳层厚度。EN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