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材模式探究

自然分材模式探究

ID:40647072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5

自然分材模式探究_第1页
自然分材模式探究_第2页
自然分材模式探究_第3页
自然分材模式探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自然分材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然分材教学”课堂操作模式——“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之七李涛要搞教学,不研究教学模式,就好比要过河没有桥梁和渡船一样,难以达到理想的彼岸。这是因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缺少这个“中介”,教学理论难以简约化、具体化、有序化,无法“融化”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学实践也难以概括化、抽象化、科学化,始终徘徊在经验的圈子里无法提高。一、“自然分材教学”模式构建依据1.实践依据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怎样使这程度不一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涉及教师的教育态度,而且关

2、涉教育能力与技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采用过“分层教学”、“走班制”和“重点班”等办法,但大多因为把学生人为的区分等级、造成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或课堂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而成效不甚明显。在遇到这些困难时,大多教师不得不回到加班加点的办法上去。这不仅使教师自己负担过重,而且学生也苦不堪言。事实上,这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方法。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或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因此,让师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下功夫,把无用功或低效功降低到最小范围,成为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普遍期待。而自然分材教学恰恰顺应了这种期待,并能够很好地解决

3、这一问题。2.心理学依据⑴感情与认知理论。从感情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现实,给予不同的指导,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情往往内化为学习动力。人们知道,一般来说,学生具有三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果学生经常获得成功,自我提高内驱力会得到强化;相反,如果学生学业上经常失败,他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就会减弱甚至丧失。因为对于一个原本求上进的学生来说,学业上经常失败,他们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受会使学生丧失自我提高的欲望,陷入一种自

4、暴自弃的境况,更不用说想获得家长与教师的赞许了(附属内驱力)。相反,教师不但不嫌弃学困生,而且给他们实质性的帮助,这实际上使他们获得了附属内驱力。从学生感情与内驱力的角度考虑,自然分材教学让学生感到老师时时都在关心他们、同学也在帮助他们,他们对学习总是抱有希望。“有疑必问、有错必改;有问必答、有困必扶”是自然分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⑵两种场理论。心理学上往往把学生大致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学习类型。场独立型学习者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内部资料,在抽象和分析水平上加工,进而对事物做出相对独立的判断。场依存型学习

5、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对环境因素有一定的依赖性,特别容易受权威人士的干扰和影响。场独立性强的学生一般偏爱自然学科,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强的学生一般偏爱社会学科,他们的学习更多的依靠外在反馈。这两种学习类型就决定了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普读生”与“补读生”的相互转换,即,有些学生在自然学科是“普读生”,学习较好,而在社会学科可能是“补读生”,需要“补读”;反之亦然。自然分材教学正是从学生的场依存性强弱出发,让掌握学习内容较快的学生先行一步,多学一些,让需要教师提供更多信息的学生通过“补读”克服困难。3.教育学原理

6、⑴因材施教原理。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教育思想。简言之,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扩展开来,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自然分材教学中“普读”与“补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是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长善救失。⑵反馈调控原理。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过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运用反馈调控原理,不断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教学目标进行比较;不断进行教学的反馈矫正。教学中的反馈调控特别强调及时性,认为及时地依据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

7、调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根据这一原理,自然分材教学不但设计了及时地“补读帮困”环节,还主张建立“问题跟踪档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二、“自然分材教学”模型解析“自然分材教学”的课堂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反思诊断——普读求是——补读帮困——总结建网——因人作业。下面就其基本操作方法逐一解析。1.反思诊断【目的】让学生复习前堂,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牵线搭桥,以保证学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操作】导入新课后,学生先交换作业本互批作业,为方便学生把握,教师可直接出示答案。同学之间在互批的过程中,针对上次作业中的问题,相互点拨

8、。之后,学生将作业中的错误记入《纠错册》和《跟踪记录册》。【说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