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630574
大小:1.21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8-05
《刘翠吴苑华第二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与价值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实现的。认识的中介既表现为以往认
2、识过程的知识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
3、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
4、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
5、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
6、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性间接性、单纯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认识过
7、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第三,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到实践能动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