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534296
大小:17.9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4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演示文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教学任务: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二节《滑轮》;第一课时,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在第12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知识,本节课后学生将学习滑轮组、轮轴等机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先让学生了解滑轮,然后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滑轮的使用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强调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参与。通过探究滑轮使用特点和分析滑轮工作原理的过程感受物理建模的思想方法,养成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二.设计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
2、讲授为辅助,让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2、按照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突出直观形象教学。尽量使课堂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4、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参与。通过探究滑轮使用特点和分析滑轮工作原理的过程感受物理建模的思想方法,养成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2、会根据要求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3、能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
3、、了解滑轮的结构。2、探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3、学习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2、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2、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实质。难点:1、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实质2、滑轮组的绕线方法。五、教学器材:滑轮、细线、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六、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在
4、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5.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七、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3部分。(二)教学过程:本节课我是分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学的:一、复习提问:复习及引入二、新课教学进行新课:三、实验探究四、教学小结五、巩固强化:一、复习提问:复习及引入复习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引入新课:想一想用学生生活实例升国旗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进行新课:(1)滑轮的构造;
5、(2)滑轮的种类;(3)生活中的滑轮;(4)定滑轮的特点;(5)动滑轮的特点。三、实验探究1:定滑轮的特点与性质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实验目的:研究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时,用力大小、方向与物重的关系;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填表使用定滑轮(匀速)提升物体物重G拉力F物重G与拉力F关系方向大小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____,但可以改变施力的___。实验次数拉力方向拉力大小(牛)钩码重(牛)钩码移动的距离(厘米)弹簧称移动距离(厘米)1竖直向下2斜向下3水平定滑轮的实质:(1):定滑轮实际上就是等臂杠杆。(2):不计摩擦时,拉力大小等于重物的重力大小。(F=G)(3):拉力的方向
6、与重物移动的方向相反。2.实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与性质实验目的:研究使用动滑轮竖直向上提升物体时,用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填表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匀速)物重G拉力F物重G与拉力F关系.实验次数拉力方向拉力大小(牛)钩码重(牛)钩码移动的距离(厘米)弹簧称移动距离(厘米)1竖直向上动滑轮的实质:(1)、动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2)、因此拉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是:不计摩擦,F=1/2(G物+G滑轮)若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则有F=1/2G物实验结论: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费一倍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实验探究:使用滑轮提
7、升重物时,重物上升的高度(h)与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拉力大小F与物重G之间的关系。四、教学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五、巩固强化: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本节布置作业如下:课本第84页动手动脑1、2、3。(四)、本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