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99855
大小:220.84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8-03
《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真·实·新------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体会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雄2009.03叶圣陶生平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教育对人生应该起什么作用?叶老在1934年时就已经阐释过教育与人生
2、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生”。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真”-------为人生,好习惯“为人生”的教育思想是贯穿叶圣陶教育思想体系的一根主线。在德育方面,在语文教育的具体方法方面,叶圣陶都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处处扣住“为人生”这个教育总目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的论述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
3、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他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更是强调: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该养成哪些习惯呢?他从“三育”方面加以阐述:“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进而又将之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如《假如我当教师》文章中,谈到关于德育方法
4、时,叶老有这样一段话:“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实”-----扎根民族文化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叶老在他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理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便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观,具体体现两个方面:1.改革教学方法---提出“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2.重视语文审美教育
5、----指导阅读、欣赏、写作。⊙1941年叶圣陶就曾指出:“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毛泽东同志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关
6、于阅读和欣赏,叶圣陶要求“驱谴我们的想像”。“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主张作文一定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
7、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叶老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再次鲜明地申述了这一思想:“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书中积蓄的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功夫。因此,说成‘教书’,也便把我当
8、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什么分别。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又一全新观点。叶老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1919年所写的《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提出:“他们(学生)的本质是创造的。”认为“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就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