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shen》PPT课件

《气血津液shen》PPT课件

ID:40482012

大小:302.51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8-03

上传者:U-145848
《气血津液shen》PPT课件_第1页
《气血津液shen》PPT课件_第2页
《气血津液shen》PPT课件_第3页
《气血津液shen》PPT课件_第4页
《气血津液shen》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气血津液shen》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三章气、血、津液、神 引 言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气无形有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与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作用,属于阴。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气、血、津液;而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则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在病理方面,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始终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又是构成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基本物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精者,身之本也。”精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精”,即是通常所说的生殖之精;广义之“精”,则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物中所摄取的水谷精微在内。生殖之精,藏之于肾,与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已然论及,故不再重述。本节主要讨论气、血和津液等内容。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朴素的唯物观即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的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这种朴素的唯物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就形成了中医学中的气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音义同‘饲’)人以五气,地食(音义同‘饲’)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但是,由于“气”本身是极其微小的物质,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人的感官,通过人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而觉察其存在,故《仁斋直指方》指出:“人以气为主,……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转运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升降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因而进一步说明,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且由于气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特性,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温煦等作用,所以,中医学即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化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诸如体内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具体地说: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与相互转化;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和糟粕;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津液;津液转化为汗液、尿液等,均属于气化的体现。 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主藏精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从饮食物中正常摄取而化生;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方能吸入。因此,从气的来源或气的生成来看,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均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肾、脾胃和肺等生理功能正常并保持平衡,人体之气方能充沛;反之,肾、脾胃或肺等生理功能任何环节发生异常或失去协调平衡,则均能影响及气的生成,或影响气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从而形成气虚等病理变化。   应当指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尤为重要。因为人在出生之后,必须依赖于饮食物的营养以维持其生命活动,而机体之所以能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成分,又完全依赖于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才能对饮食物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把其中的营养物质化为水谷精气。先天之精气,则必须依赖于水谷之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故《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灵枢·五味》亦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气的生理功能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故《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张景岳亦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类》)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推动作用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此外,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也都要依赖于气的推动而完成。如果气有所虚衰或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则均能影响及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温煦作用温煦作用:所谓温煦,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故又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等说法。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不仅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虚寒之象;还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气郁而化热,从而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实热之象。故《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防御作用防御作用:机体的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毫无异议,气在防御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如《卫生宝鉴》说:“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医旨绪余》亦说:“卫气者,为言扩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正因为气有防御外邪之作用,所以,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则气能趋于病所,积极与邪抗争,并能驱邪外出,使人体恢复健康。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邪气侵入人体“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止。……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所谓“气归之”、“气因于骨”,即是说明气有趋向病邪留“结”之处而与邪抗争的功能。而《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是说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外邪则易于乘虚侵袭,从而使机体罹患疾病。 固摄作用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指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可表现在:固摄血液,使之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摄纳清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内在脏腑器官,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而不致虚陷下垂。   应当指出,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气一方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则气又可固摄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相互协调,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方才维持了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 气化作用气化作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才能再化生成气、血、津液;又如津液经过代谢气化之后,方能转化成汗液和尿液;而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其残渣方能转化成糟粕等等,这些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王冰注曰:“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所以说,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即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及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及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之病变。 营养作用营养作用: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具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能“内注五脏六腑”,营养内外上下。如《妇人良方》说:“荣者(即营气),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即具体说明了气在人体内的营养作用。应当指出,气的六个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一的,它们密切地协调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气的运行和运行方式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正如《灵枢·脉度》说:“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见,气是以“如水之流”的形式,运行于机体之内。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然有多种多样,但升、降、出、入,则是其最基本的形式。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则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     在生理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而升降出入的失调,称作“气机失调”,则为病理状态。《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即充分说明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局部来看虽然有所侧重,如系列化作用有大小不同,运动之时限亦有长短之差异等,但从总体上却是应当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而且应当是协调平衡的。所以,《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类经》亦进一步注释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故临床治疗多种疾病,亦常以治气为首,所以《医方考》曰:“良医以气为首务也”。   所谓“九气之乱”,即指由于情志所伤或寒热失调而引起的气机逆乱九种病理状态而言。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气的分类与分布人体之气,从整体上说,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并充沛于全身。但具体来说,则人体的气是多种多样的,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如下几种:元 气宗 气营 气卫 气其 他 元 气概念: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组成与分布:元气来源于肾。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而化生。《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即明确地指出了元气根于肾之“命门”。人的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故《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可见,元气亦是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依赖水谷精气之补充而旺盛,而且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景岳全书·论脾》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可以看出,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之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之功能强弱,密切相关。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五脏六腑,外达于肌肤腠理,皆都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功能: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脏腑机能低下,而产生种种病变。因此,元气是否充沛,乃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现代实验资料证实,益气助阳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因此,有人提出“元气可能是机体免疫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的论断。 宗 气概念:宗气,又称“大气”。宗,有本始之意。故在《灵枢·五味》中称之为“大气”。《医门法律·大气论》亦说:“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所以,宗气是积于胸中的后天宗始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故《灵枢·五味》又说:“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组成与分布:宗气,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   宗气的分布,是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五味》);下则“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故《灵枢·刺节真邪》又说:“宗气留于海(指胸中“气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功能:《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故清·周学海在《读书随笔》中指出:“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营 气概念:营,是营养、营运之意。营气,是与血共同运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为“荣气”。营气与血液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又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组成与分布:营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   功能: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 卫 气概念:卫,有卫护、保卫之意。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卫气亦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又称之为“卫阳”。   组成与分布:卫气,主要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源于中焦脾胃,开发于上焦。卫气的特性是“慓疾滑利”,即是说卫气的活动能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所以其分布则是卫气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故《素问·痹论》说:“卫者,……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功能: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应当指出,营气和卫气,虽都以水谷之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两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方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正常的“昼精而夜寐”,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反之,若营卫失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多汗,“昼不精而夜不寐”(《灵枢·营卫生会》),以及抗御外邪能力的低下等等。 其 他此外,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应当指出,在中医学中,气的名称尚有很多。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所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物质或因素,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中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有作为“性质”,有作为“功能”,亦有作为“气候”等。但这些都和本节所论述的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 血的基本概念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故又称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必须在脉管中循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如因某些原因而致血液逸出于脉外,则失去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即为出血,又称为“离经之血”。脉,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又有“血府”之称。如《脾胃论》说:“脉者,血之府也。” 血液的生成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其生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则主要靠中焦脾胃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再经气化方变而为血。正如《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充分说明了中焦脾和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于血液的生成与更新过程,中医学则强调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生为血液。如《灵枢·邪客》在论述营气化生血液的功能时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则更强调了肺脏在血液化生中的作用。如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可以看出,实际上营气的生成,仍是中焦脾胃的作用。故说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正是由于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之精气,所以饮食营养的优劣或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若饮食营养长期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则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二是精血互生: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能生精,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而精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之一。如《张氏医通》说:“(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而《侣山堂类辩》则更明确地指出:“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即说明肾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另外,肾能藏精生髓,髓则贮存于骨内。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这与中医学精血互生理论不无相似之处。   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又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 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又是神的物质基础。   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肌腠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灌溉周身,无所不及,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液的营养和滋润功能正常,则可见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而有华,机体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等等。若血液生成不足或持久地损耗,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则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临床表现。故明代医家张景岳又进一步总括指出:“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类经》)   血,又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此外,血液亦是化生经水、乳汁,养育胎儿,哺育婴儿的物质基础。 血液的循行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通过血液的循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生理活动之需要。   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而不至逸出于脉外,亦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而且由于脉管本身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灵枢·决气》)的功能,故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不会离于经隧(即脉管)逸出脉外而导致出血。   血液与营气在脉管中循环运行,早在《内经》中已有明确的记载。   血液的正常循行,是脏腑经络及某些组织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正是由于心脏不停地搏动,才推动着血液正常运行。故《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需朝会于肺,与清气结合,并经肺气宣发方能布散于全身。另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以及肝的藏血和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脾的统血和肝的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而肝的疏泄,则是促进和通利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此外,脉道的通利与否,血液的或寒或热等,更是直接影响着血运的或迟或速。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因此,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不仅依赖于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而是在心、肺、脾、肝等脏相互协调平衡下共同完成的。若其中任何脏器或经脉的功能失调,都会导致血液循行的失常。如心气虚则运血无力,可致心血瘀阻;脾气虚则统摄失权,可致血不循经而出血;若肝气暴张上逆,则血随气涌,亦可致吐血、呕血等。 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在内,如胃液、肠液、关节腔液,以及涕、泪、唾等。津液,同气血一样,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并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由于津和液在性质、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地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并起濡润作用的,称为液。故《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津与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津与液常同时并称,但在发生“伤津”与“脱液”的病理变化时,其辨证论治,又须加以区分。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的简明概括。正如在“脏腑与人体水液代谢”章节中所述,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并通过气的“气化”作用,以及许多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配合而形成,并进行其正常的代谢活动。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的“游溢精气”运化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津液的输布,依赖脾的转输“散精”功能和肺的宣发“输精于皮毛”功能,并通过肺的肃降作用,“通调水道”,将津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的排泄,则主要依赖于汗液、尿液和随呼吸排出的水气,亦依赖于肺的宣发和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的升降环流,则是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由此可见,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维持代谢的平衡,依赖于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所以,不论是由于气的病变或上述某些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并导致津液代谢(即前述之水液代谢)平衡的失调,从而形成伤津、脱液等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或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津液环流障碍,水液停滞积聚等病理变化。 津液的功能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如:布散于肌表的津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作用;渗入于血脉的津液,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并且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输注于关节腔的津液,则具有滑利关节,使之屈伸自如的作用;渗注于骨的津液,则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的作用。 概 述气、血、津液的性状及其功能,虽各有特点,但三者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的形成,都源于水谷精微和肾精,二者又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而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即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等四个方面的关系。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均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而从摄入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又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作用。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为此,在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此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气能行血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液不能自行,其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如血液的循环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因此,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气滞则血行滞涩不畅,甚则可形成血瘀。气机逆乱,则血行亦可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如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血随气陷,则可见脘腹坠胀,甚则下血、崩漏等。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经常配合使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方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此是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血液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于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气虚,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其治疗往往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三个方面(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帅”。 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不仅是化生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即血能养气,血能载气。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若气失去依附,则将浮散无根,易于发生气脱而涣散不收。所以,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便随之而脱。临床上,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于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亦与气和血的关系一样,极其雷同,如前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与津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行津、摄津和津能载气等方面。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脾胃的功能正常,全赖于脾胃之气的支持,故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临床上亦常可见气津两伤之证。 气能行(化)津气能行(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方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并使经过代谢后多余津液转化成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只有这样,人体的水液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而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利时,则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往往随之而受阻;反之,若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导致水液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会随之而不利。因此,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化)水;津液停滞、水液积聚而致气机不利,则称之为水停气阻(滞)。正是由于两者互为因果,从而可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种种病理变化。临床治疗水肿病证,常须行气与利水之法并用,方能取得较好效果,即是此理。 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津液的敷布与排泄,虽然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而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亦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正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使津液量在体内得以正常的保存,从而维护了津液对人体的正常滋润和充养。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可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或尿失禁等病理现象。 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之所以能化生津液、敷布津液和固摄津液,亦是因为气蕴于津液之中,故津旺则气旺、津耗则气必伤。如在大汗、大吐、暴泻等情况下,均能伤津耗气,可出现“气随津脱”等病证。《金匮要略心典》所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即是此意。 血和津液的关系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亦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二者与气相对而言,都属于阴。因此,血与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源于水谷之精气,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故又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说明津液渗注于脉,即成为血;若血中的津液成分渗出于脉外,即为津液。可见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亦多相互影响。如:失血过多时,则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之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从而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则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无以补充,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可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伤寒论》所谓“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即是此理。而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又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这即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本章小结应当看到,精、气、血、津液,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的禀受于先天,有的化源于后天之水谷精微,它们与脏腑经络和其他组织器官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经络等依赖于这些物质的滋养和补充,方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脏腑经络的协调活动,又不断地产生和消耗着这些物质,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始终保持着人体内物质代谢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 单项选择题1.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C.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    A.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B.呼出体内的浊气  C.参与宗气的生成    D.行脏腑之气    E.参与新陈代谢3.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4.生命的基本特征为:     A.气化运动     B.气机升降     C.气血充盈    D.脏腑功能正常   E.经络功能正常5.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津液    C.精    D.营气       E.元气 单项选择题6.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7.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    A.贮藏血液    B.调节血量   C.调畅气机    D.直接生血    E.肝木疏土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    A.胃液      B.肠液    C.涕液    D.泪液      E.血液9.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    A.体液      B.阴液     C.津液    D.津       E.液10.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    A.脾       B.胃      C.心    D.小肠      E.大肠11.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    A.脾       B.肺      C.肝    D.肾       E.心 单项选择题12.气能生血的含义为:    A.生血的动力   B.生血的原料  C.生血的动力和原料    D.气能生津    E.气能生精13.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    A.心气      B.肺气     C.卫气    D.元气      E.营气14.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可化气15.气能生津的机理为:    A.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     B.气为生津的动力    C.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D.气能化精    E.气能生血 双项选择题1.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气为: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2.维持人体正常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为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3.防止出血而维持血行正常者为:    A.脾      B.肺     C.心    D.肾      E.肝4.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而保证血行正常者为:    A.脾      B.心     C.肝    D.肺      E.肾5.肾在血液化生中的作用为:    A.化生元气,促进生血 B.肾精化而为血 C.肾阳的温煦D.肾阴的滋润     E.命门的温润6.气能行血的机制为:    A.推动血行的动力 B.促进脏腑功能活动 C.气的固摄作用    D.气的营养作用  E.气的温煦作用7.剧烈吐下可以导致:    A.气脱       B.伤津      C.血脱    D.精亏      E.血虚 多项选择题1.人体气的分类依据为:    A.主要组成成分   B.分布部位    C.功能特点    D.三焦部位     E.气化作用2.参与人体气的生成的主要脏腑为:     A.心 B.肝C.脾 D.肺 E.肾3.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为:    A.水谷精微B.营气C.津液D.精E.卫气4.调节血液循行的脏腑为?    A.心 B.肺C.脾 D.肝 E.肾5.下列哪几项是脾胃在津液生成中的作用:    A.化生水谷精微   B.吸收水分   C.转输津液    D.游溢精气     E.升清降浊6.下列哪几项是津滋润机体的部位    A.脏腑 B.肌肤 C.脑D.髓 E.孔窍7.下列哪几项属津液范畴?    A.人体正常体液   B.人体正常分泌物 C.人体的血液    D.精液       E.泪液8.下列哪些脏腑与津液输布密切相关?    A.肺B.脾 C.肾 D.肝 E.三焦9.大失血可引起的病理变化有?    A.血脱B.气脱C.气血双脱D.气随血脱E.精伤 填空题1.气化包括…….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2.营气和卫气的主要区别为清者为,浊者为;行脉中,行脉外。     3.心参与血液化生的机制为和。     4.对血液循行具有动力作用的脏腑为和。      5.五脏中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者为,,。                        6.大汗不止可致阴阳失调,使机体和受损。   7.气和血的关系可概括为:,。8.血和津液均属物质,其性质皆属于,同为所化生,具有和作用。 神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精气血津液的贮藏与输布,情志活动的调畅等,都必须依赖神的统帅和调控。中医学的神与古代哲学中的神,有严格的区别。前者是对生命的认识,其产生有对精气等物质的依赖性。 人身“三宝”精是生命本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极其重要的极精微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神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几脏有关?起何作用?(1)血的生成:与脾胃、肾、肝、心、肺有关。脾胃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肺气、心阳有化赤作用;肾有藏精作用,肝有藏血作用,精血相互转化。(2)血的运行:与心、肺、肝、脾有关。心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脾主统血,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维持血行正常;肝又主藏血,能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 气不摄津可导致哪些病证?可导致多汗、自汗、漏汗、多尿、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 元气元气由肾中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培育而成;元气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和调控血、津液、精的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宗气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循咽喉,下行至足;主要功能—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三沿三焦下行资先天元气。 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二者在生理上的联系如何?二者均以水谷精气为来源。营气为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其性柔顺,行于脉中,主内守而属阴;功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卫气为水谷精气中的刚悍部分所化生,其性票疾滑利,行于脉外,主卫外而属阳;功能:温养脏腑,护卫肌表。在生理上,二者阴阳相随内外相资,运行协调,如环无端,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相对恒定的体温、昼精夜寐及防御外邪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