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76422
大小:4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3
《实验指导书示范文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实验指导书 实验目的1. 在学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力性能的基础上,通过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设计、制作和受弯全过程的实验,对受弯承载力、刚度和裂缝进行测定,并对破坏形态进行观测,进一步加强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理论、裂缝及变形性能的理解。2.学习适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的配筋,计算破坏荷载,观测破坏形态和挠度,裂缝开展和分布情况。3.学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实验的全过程。4.学习钢筋混凝土截面抗剪验算的方法。5.了解并掌握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制作过程。6.了解常用结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7.初步掌握结构实验测量数据
2、的整理和分析,实验分析报告的撰写。 参考书及预习内容1.《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上册)叶列平编著2.《建筑结构实验》王娴明等3.《结构工程材料》覃维祖主编4.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5.计算三种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承载力。 实验要求1.设计钢筋混凝土简支单筋梁,使之在实验室提供的加载条件下能按照预定的破坏形态实现少筋、适筋和超筋中的一种。2.利用实验室提供的材料和实验器具,自己动手制作混凝土构件。3.对制作试件的开裂荷载、破坏荷载以及受力性能进行预测。4.混凝土构件加载实验,验证预测结果。 实验设备及材料1
3、.材料 水泥,细石,砂子,钢筋,铁丝。详细材料参数如下: 钢筋提供以下几种规格直径规格拉伸试验平均屈服拉力(N)拉伸试验平均极限拉力(N)圆8一级钢1700026400圆6一级钢980015100圆4.2钢丝54006700圆2.2钢丝11501540圆1.6钢丝530700 混凝土配合比自己查资料设计 粗骨料,粒径10~15mm碎石;砂子,含水率2%2.模具 实验室提供高150mm,宽100mm,长度可调(1500~900)的模具,用以制作试件。另外提供棱柱体留样模具3个。3.加载设备图1 简支梁加载实验示意图
4、 如图所示,实验梁的跨度根据试验确定,两端简支,跨中为集中荷载,最大可加荷载为100kN。4.实验测量系统(选用)4.1百分表,用于量测钢筋混凝土梁的挠度。4.2千分表、曲率仪及表架,用于量测钢筋混凝土的中段曲率。4.3电阻应变片和电阻应变仪,用于量测钢筋及混凝土上的应变。4.4力传感器,用于量测手动千斤顶作用在梁上的力。4.5刻度放大镜,卷尺及其他工具。5.记录用具坐标纸用于绘制裂缝分布图。 实验安排1.初步设计 每人提交一份初步设计计算书。计算书中应包括3种破坏的设计方案,包括采用的材料参数、配筋量以及预测的开裂荷载
5、、极限荷载。3种方案必须都能在提供的试验条件下实现。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根据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确定水泥、石子、砂子的用量及水灰比。3.指定设计类型 确定将制作的构件的破坏形态。4.制作构件(第7、8周) 制作前应绘出详细的简支梁的钢筋下料图和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并对构件抗剪进行验算。5.实验前提交最终的设计计算书,并准备好实验量测表格 (第10、11周) 每人提交一份最终的计算书,应包括自己设计制作的梁的详细配筋和计算,以及采用的计算方法、参考文献等等,最终给出对试件极限承载力的预测。 每
6、组准备一份详细试验预习报告,并制作试验记录表格。6.实验(第11、10周) 按照预定方案进行加载,直至梁破坏,与预测结果比较。7.实验报告(第12、13周) 每人提交试验报告一份,包括实验现象,分析构件的受力,预测偏差出现的原因,以及整个试验的体会与心得,与参观试验报告一起提交。鼓励试验报告中有个人研究分析的内容,最好图文并茂。 实验方案和实验要求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的受力性能,主要通过荷载和应变、荷载和挠度、荷载和曲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级荷载下的挠度,应变分布规律和裂缝开展情况来分析我们最关心的强度安全度,以
7、及找出刚度随外荷载变化的规律。 通过实验获得:(1)荷载-混凝土应变关系;(2)荷载-跨中挠度关系;(3)荷载-曲率关系;(4)裂缝分布图;(5)试件承载力。 实验梁加荷载,应根据计算承载力分级加载,并控制加载速度。裂缝的发生和发展用眼睛观察,裂缝宽度用刻度放大镜测量,正截面裂缝宽度应取受拉钢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包括梁底和侧面)。挠度测量数据由专人通过测挠度的百分表测取。每组组长制定专人分别负责读数、加载和记录。 实验步骤1.实验荷载按梁极限弯矩Mu所对应极限荷载P的10%分级,自重等作为初级荷载记入,在梁的开裂荷载Pc
8、r之前应分3级(对适筋梁而言)。2.按电阻应变片粘贴技术要求贴好应变片,做好防潮防水处理,引出导线,并联接到后续仪器上。装好挠度计或百分表。3.安装并检查千斤顶和测力传感器,并记录力传感器的灵敏度值。4.正式实验,先进行荷载小于Mcr并分1~3级的预载实验,测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