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

ID:40444280

大小:75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2

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_第1页
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_第2页
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_第3页
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中物理滑轮教学设计课题11-2滑轮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它们的实质难点: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根据设计要求,连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教具铁架台、滑轮两个、长细绳、钩码四个、滑轮组(由两个滑轮组成的)两个教学过程互动与反馈第一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一、初步认识滑轮1.提出问题: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做一做:选择合适的器材做

2、一个模型,试一试能否实现自己的设想。2.介绍滑轮的结构: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观察使用时的情景: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

3、测力计的示数F1/N123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三、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补充实验: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四、课堂练习和作业:1.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

4、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旗杆顶端的滑轮、塔吊提起重物时下端的动滑轮、电梯上的滑轮等。可以发现,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2.如图所示,用滑轮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拉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为F1、F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A.F1=F2=F3B.F1<F2<F3C.F1<F3<F2D.F3<F1<F23.课本P31⑴课课练第二节第二课时:定、动滑轮的实质及滑轮组的组装与特点一、纠正作业中的错误:1.滑轮的识别,尤其是乙图中的滑轮,它是动滑轮,作用力作用在中心的轴上,虽

5、然费力但是省距离。2.讲清动滑轮重力不能忽略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二、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答】C【答】B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6.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三、滑轮组1.定义:将定滑轮

6、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四、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组装口诀:单从动,双从定,从里向外绕。例:按照要求组装下列滑轮组。(动滑轮自重不计)⑴用G/2的力提起重物;⑵用G/3的力提起重物。五、课堂练习:如图所示,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g,滑块A在钩码的作用下恰能沿水平面匀速滑动,那么滑块A受到的摩擦力是()A.2.94NB.1.96NC.0.98ND.0.49N六、作业:1.标出甲、乙滑轮的支点O,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2.1.人站在二楼阳台上,要将楼下700N的重物拉上来,

7、绳子的最大承重是300N,应怎样设计滑轮组,能将重物提起且使用滑轮的个数最少(滑轮重及摩擦不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