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及其机械效率

滑轮及其机械效率

ID:40433650

大小:21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2

滑轮及其机械效率_第1页
滑轮及其机械效率_第2页
滑轮及其机械效率_第3页
滑轮及其机械效率_第4页
滑轮及其机械效率_第5页
资源描述:

《滑轮及其机械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设计2016年1月17日课题滑轮及机械效率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课型复习课课时2备课人张柯教材分析滑轮和机械效率是八年级下学期的重要内容,在中考题中出现频率很高,且多涉及到计算题。学生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对滑轮机械效率理解的不够透彻,不能灵活分析各种情况下的机械工作的原理,以及哪些是应该考虑的额外功因素。并且滑轮组的绕法也会是考察效率中的重要一环,对计算和分析的要求都有一定综合性,学生在本节学习中并不能认识到机械的本质,需要加强复习指导。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复习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2.复习滑轮组的绕线方法并总结规律3通过分析单个滑轮的机械效率,再把滑

2、轮组合起来,复习滑轮组机械效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复习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2.导学案辅助学习滑轮组绕线,总结规律。为滑轮组机械效率做准备教学重点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滑轮组绕线教学难点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省力杠杆,寻找它的支点2斜面的机械效率教学方法用实验重现的方法进行复习,鼓励学生自主绕线,熟练滑轮组的组装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滑轮,滑轮组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设计一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F=G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2动滑轮:省力,但是费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

3、轮的实质:是一个省力杠杆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定义:我们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做滑轮组利用实验回顾普通单个滑轮的两种基本使用方法,为滑轮组复习做铺垫利用导学案,进行滑轮组绕线的练习。总结规律“奇动(更省力),偶定”二机械效率阶段一:不考虑轮重,摩擦,绳重等因素时。对于定滑轮:FS=GH对于定滑轮F=1/2GS=2H;所以FS=GH结论:此时的滑轮或滑轮组,既不省功,也不废功。(滑轮无论省力或是废距离,实质不影响功的多少,也不要影响机械效率)阶段二:考虑轮重,摩擦,以及绳重对于定滑轮:F>G(因为需要克服摩擦力,绳重;而不单独

4、是克服货物重力)所以FS>GH对于定滑轮:F>1/2G(因为出克服物体重力之外,还需要克服摩擦,绳重,动滑轮自重)所以FS>GH综上:引入额外功的来源有:摩擦,绳重,以及动滑轮自重概念复习1、几个基本概念:有用功W有用___为达到目的而必须做的功__额外功W额外___在完成有用功的同时,不是必须做,但不得不做的功__总功W总___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人实际做的功__2、机械效率有用功所占总功的百分比(注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效率与功率完全不同)公式4、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分析计算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1);忽略摩擦和

5、绳重时,此时的额外功仅来自动滑轮自重(2);(3)。练习: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额外功1减小摩擦(针对摩擦带来的额外功)2减轻动滑轮自重(针对动滑轮自重带来的额外功)增加有用功3在滑轮组承受范围以内,增加货物重力(在额外功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三课堂巩固练习1、用图示滑轮组把重G=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1m,绳端的拉力为F=50N,则:绳端移动的距离为m,有用功W有用=J,总功W总=J,额外功W额外=,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2、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

6、6m,则泥桶上升_________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滑轮一、定滑轮:1.定义:工作时,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2.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二、动滑轮:1.定义:工作时,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2.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三,机械效率1有用功;W有=G物h2额外功;仅考虑动滑轮自重时:W额=G动h3总功W总=FS或仅考虑动滑轮自重时W总=W有+W额=G物h+G动h4公式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本

7、节《机械效率》为八年级课程,此次授课,针对九年级毕业班学生,作为复习课。该节历来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滑轮组的变化多,计算方法,给予条件的变化等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大多产生畏难情绪。这节课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为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问题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竖直提升类(克服重力);以及水平拉动类(克服摩擦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有用功在这两种情况的变化。同时也结合课标的要求,分层次进行习题,并且控制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后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部分难度提升,比如加入三力平衡的受力分析等。总体达到预定复习效果。不足:概念的梳理更应该交给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