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06763
大小:1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授课者:梁经旭教学目标: 1.研讨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体味作者无限感慨之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2.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某些积极情绪。2.背诵课文。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所学,检查预习。1.选两名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叙事用语简洁精当写景优美的特点,从而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纠正诵读语调:如:要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2、
2、找同学背诵前两段:点拨背诵思路:集会事件(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学生尝试背诵。3、检查三四段的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文句释义,重点是文中的词的多义性)二、新课探究:(一)齐读第三自然段,赏析第三段。1、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这一段中,作者又有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在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明确:痛2、这种“痛”是痛苦还是痛惜?(要求:学生再次大声诵读文章,讨论交流)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王
3、羲之因何而痛?明确:在世俗生活中我们总要与人事打交道时进时退。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事态度。“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留在室内畅谈。“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教师继续引导:王羲之为什么会总结出这两种人生态度?出示背景:(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利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
4、,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教师继续引导:这两种人生态度虽然有所不同,但又有着根本上的相同“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一时的满足与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有着无尽的烦恼,眼前的盛会转瞬就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滚滚逝去,可谓是“胜景不长,盛宴难再”这怎
5、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看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於尽”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因而,个体生命是如此的渺小与脆弱,面对此作者怎能不痛。学生感悟: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好景不长、世事无常的痛惜从而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王羲之对生命的关注,提示人们热爱生命。(二) 赏析第四段:1、全班同学齐读本段,找出表达其情感的词。明确:悲2、“悲”与“痛”是一种情感么?(学生阅读文章,讨论交流)教师引导:作者“悲”什么?为什么“悲”?古今同悲:我们人人都是血肉之躯,不是神仙道人,死
6、生有着根本的不同,更何况人生之短暂,死之永恒;古人与今人对生命本质的体验是一致的,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科技如何发达,人们对生命、青春、痛苦等体验都是一样的,可谓是“千古同悲”。这样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在感慨之余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快乐的迅逝,人生的繁复),这一切深邃的思索与提示无不使人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段的“悲”是由己悲人,由今悲古,古今同悲,更加深刻,更加感人。小结:对于生命的探索,对于人生的思考,我们人类一直未停止过,今人如此,古人更是先知先觉,尤其是魏晋时期
7、,它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同时在感慨悲伤之余,也透露出了珍爱生命这样积极的思想意识,冷静而深邃。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作业: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实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