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94835
大小:35.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1
《初中语文复习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电子版免费下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防作弊页眉《孙权劝学》一、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二、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体会人物语言。能力目标:1、能在熟
2、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过程和方法: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时:
3、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防作弊页脚防作弊页眉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曾经学过课文《伤仲永》,仲永从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他的变化让我们扼腕叹息,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天才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的。那如果一个普通人,经过努力学习,结果会怎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司马光去看看三国时代的大将吕蒙。(板书)孙权劝学(二)、简介作者作品: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
4、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3.目标认定:学习文言文,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学生大声朗读、单读、齐读等多种读法,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品味句意,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此环节师生互动,学生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停顿及译文,并明确本文内容。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文中重点字词、难句,巡查学生分组学习情况并帮助学生疏通字词文意)字词:初、今、当涂、岂、邪、以、治经、博士、
5、但、见、耳、孰若、乃、就、及、过、非复、更、大兄、见事、遂(教师小结:刚才这几位同学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2.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疏通文意时,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四)、合作探究、课文研析:1教师展示幻灯片问题:(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2)吕蒙读书学习后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
6、来写?师提醒学生先仔细品读课文,分析人物身份特点,再揣摩语气,进行朗读练习。幻灯片出示文中三个人物的介绍,帮助学生揣摩语气2.本文以对话为主,请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人物形象。防作弊页脚防作弊页眉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
7、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大兄何见事之
8、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