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91989
大小:211.25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8-01
《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货币政策走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货币政策走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卢中原一、经济运行走势分析我国经济运行高位趋稳,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稳定区间物价上升趋缓如理顺价格结构,CPI上升压力依然存在(一)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的主要支撑因素仍将发挥重要作用1.居民消费升级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2.新的主导产业群带动产业升级3.民间投资日趋活跃4.城市化进程加快5.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催生新的增长极(二)导致经济增速放慢的因素正在累积—进口增幅下降,净出口和贸易顺差相应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需求的减弱。—信贷和投资增速减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还有滞
2、后影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凸显,工业企业库存增加,效益增幅下滑,企业投资意愿趋于平缓。—工业增长景气稳中趋降,景气回落的行业范围扩大。钢铁、建材、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的增幅回落相当明显.—企业存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开始进入下行期。存货投资波动是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先行指标。预计存货投资增速会持续回落。(三)国际经济环境分析世界经济和主要经济体去年复苏强劲,创30年来最高记录,预计今年将是世界经济上升期的最后一年,增速可能放慢。-石油价格影响,2003年9月每桶27美元,2004年平均39美元,亚洲银行预测2005年平均每桶53
3、美元。-美国等发达国家提高利率,日本经济已明显降温,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据主要国际机构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与去年持平或略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可能比2004年平稳回落。世界银行:3.2%国际货币基金:3.4%,世界贸易增速将由8.8%降低为7.2%联合国亚太经社委:4%左右或高于4%美国大企业协会:3.6%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石油、粮食、矿产品价格走势难以预料。-贸易保护有增无减,“新贸易壁垒”增加,针对中国外贸外汇政策的外部压力较大。-美国财政和贸易双赤字扩大,可能迫使美元进一步贬值。-我国已经处于“入世后过渡期”,
4、国际竞争压力加剧。(四)对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GDP增长率可能在9%左右,不会明显放慢。—消费需求:受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消费实际增幅预计将保持在12%左右。—投资需求:受城市化、产业升级等因素的推动,预计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投资增速可能在20%以上,低于2004年。出口需求:预计出口增长率可能超过30%,全年进口增长率预计在15-20%。连续两年的进口增速高于出口的格局将改变,全年贸易顺差预计将达1000亿美元,比上年净增600多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在3%以内。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低于10%。二、财政金融形势和政策走向(一
5、)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前7个月财政收入增长15.2%,考虑出口退税因素,增长21.4%;财政支出增长15.1%,收大于支4000多亿元,同比增加600多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16.3%,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增长11%,同比回落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新增1.42万亿元,同比少增62亿元;其中,主要是中长期贷款明显少增,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M2的增长和贷款增长基本回落到合理区间注:平均数为几何平均数存款结构比较图存款结构中定期存款多增,表明企业、居民资金相对宽裕,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资金错配的状况贷款增幅趋缓贷款结构有所改善
6、金融机构资金相对宽裕为了鼓励银行放贷和发展直接融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人民银行降低了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减弱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停止了三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回升,资金宽裕。货币市场利率走低,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融资成本降低2005年1月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量价走势图贷款增量保持了略大于去年同期的力度,但增幅有所减缓,落入合理增长区间;6月份增势较猛,7月份季节性回落。银行改革导致加强资本充足率约束和风险控制。工业利润增幅下滑导致贷款需求减弱。今后企业融资要逐步减少对银行的依赖,增加直接融资。为开辟企业直接融
7、资渠道,人民银行5月份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到7月份有6家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129亿元短期融资券,但企业债比例仍然过低。2005年1—6月债券市场发行情况民间融资较为活跃,应加强引导。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对民间融资的调查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约为9500亿元,占当年GDP的6.96%,占本外币企业贷款余额的5.92%。企业参与民间融资情况企业民间融资的风险状况(二)财政金融政策走向稳定政策、分类指导、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在总量政策上,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国内总需求。保持投资需求合理增长,促进房地产业健
8、康发展;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完善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发展消费热点。在总量政策上,宜继续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国内总需求,延长稳定增长期。保持投资需求合理增长;努力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