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ID:40337699

大小:38.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31

《错误》教案_第1页
《错误》教案_第2页
《错误》教案_第3页
《错误》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错误》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错误》教案教材体系: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错误》的阅读品味,感悟诗歌意象,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把握比喻、反衬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将学生带入诗境,培养学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郑愁予在诗中抒发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比喻、反衬的艺术手法,理解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难点:理解《错误》丰富而又深刻的意蕴。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共45‘):一、导入(

2、1‘):用几张江南烟雨图片,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二、简介作者(1‘):郑愁予,台湾作家,原籍河北,本名郑文韬,愁予是笔名,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带有古典的忧愁美。曾有人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错误》被誉为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这个评价?《错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来感受这首诗。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3‘)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节奏、

3、语气,注意生字词:跫音 (qióng)  春帷 (wéi)  窗扉(fēi))2、学生朗读,初入诗境。思考:诗中讲述的这个关于美丽错误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是怎样的?老师4对学生的朗读做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师生交流。明确:时间:阳春三月;地点:江南小镇;人物:“我”“你”;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起落,让“你”产生“白马王子”的错觉,瞬间的“惊喜”换来难以言传的“失落”。四、精读诗歌,突破重点。(20‘)1、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找出描写女子的比喻句。明确:

4、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2、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开、落),喻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憔悴了容颜,真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相思催人老”。讨论:“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掩”是三个比喻句,三个喻体与本体之间有什么相似性?明确: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封闭;“青石的街道向晚”,“向晚”在古诗中曾出现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傍晚的意思,“青”是个冷色调的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冷的感觉,

5、江南小城的街道曲折幽深,暮色时分,行人更少,不仅走在街上的人感到清冷寂寞,看到这样景象的人也会为此感到悲凉,更兼这位女子是久等人归人不归,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小小的窗扉紧掩”,窗扉紧掩,在窗子里的人就是不与外人交流的,就是寂寞的、孤独的、忧伤的,没有生气,女子的内心世界封闭的。这三个喻体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传达出一种孤独寂寞之情,这与女子的心境是相似的,这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3、除了上述比喻,女子的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意象反映出来的呢?明确:“东风”、“柳絮”、“跫音”、“春帷”。都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意

6、象。4、讨论:“东风”、“柳絮”、“跫音”、“春帷”四个意象在诗的形式上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意象对刻画人物,表现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四个意象都是否定性的意象,而且都是跟春天密切相关的,春天本是一个热闹的季节,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四个“不”字否定了一切,这独处深闺中的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灿漫来反衬思妇的孤寂,在反衬中体现女子的寂寞、孤独。东风、柳絮(不来、不飞),自然界的东风柳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来就来。作者说“不来”,很明显是言女子之感觉。深闺女子被相思所苦,心中哪有春天

7、?蛩音、春帷(不响、不揭),寂静无声,更别说女子期待中“归人”的足音,也就无掀起窗帘的必要。有感情地诵读第二节。五、主题的多元解读、化解难点:(15‘)1、诵读诗歌,讨论:一首好的诗歌总是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错误》就是这4样的好诗。诗中隐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谈谈自己的理解。明确:(1):“你”听到“我”的马蹄声,把“我”当成“归人”,最终发现只是一个“错误”。(2):“我”爱上了江南的“你”,而“你”把心扉紧掩,在“你”的眼里“我”只是一个“过客”(3):“我”就是“你”等待的“归人”,但“我”却不

8、能为“你”驻足,“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4):“我”就是“你”在等的“归人”,“我”回来了,但又将开始另一次的远行,短暂的离别之后“你”又将遥遥无期地等待。(5):“你”是“我”在苦旅中的一个期待,一种想象,一种慰藉,就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若真若幻。2、齐读最后一节,讨论: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到的是一种伤感,一种无奈。但是,诗人为何不用“伤感,无奈”,而用了“美丽”来修饰呢?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1)女子以为,“答答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